首页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25篇】

作文教学 |

时间:

2023-10-22

|

推荐访问

【www.99888y.com--作文教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2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广西都安瑶族县菁盛小学    韦清田

教学界盛传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确实,一提“作文”,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皆“谈虎色变”--怕教或怕学。三年级学生尤其畏惧作文,因为刚刚接触“作文”这一新鲜的概念,他们对作文这一概念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头脑里还是一片空白。能否攻克这种心理障碍,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败。为此,我把它视为教学重点加以研究。我认定:只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培养写作兴趣,设计出好的训练内容,实施优化的教学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严格训练,作文教学就可以获得成功。我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营造师生平等、人人参与、气氛活跃的作文课堂氛围。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和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差异,善于发掘学生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了解、熟悉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珍视他们得每一个经验积累。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让他们有话要说、有话可说,畅所欲言的平台,训练学生最起码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像我们这种壮汉瑶等民族夹居的地方,双语或多种语言并用教学尤为重要。在普通话表达不通顺、不流利的情况下,允许学生使用方言表达,然后根据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帮助他们翻译成通顺的普通话,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纠正,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兴趣。

二、、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作文”这个概念。

三年级学生一看到“作文”这个词语,心里就会想:什么叫作文?作文难学吗?等等。“作文”这个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朦朦胧胧,犹如雏鸟学飞,没有方向。没有方向,怎样去写作文?因此,必须让学生知道并理解“作文”。“作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讲解的时候,我联系生活实际,简单地向学生讲述最基本的作文就是写文章,就象我们学习的课文一样,把我们平时见到的、做过的、听到的、想到事物的用汉字有顺序地写下来。例如:你做过“洗衣服”这件事,那么,就把你怎样洗衣服的过程有顺序地写成一段通顺的话等等,多举几个例子。这样,使学生的头脑中有了“作文”这个概念。

三、创设观察情景,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作文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我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生活习性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并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这样,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想象,学生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不觉得难了。

四、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

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课堂上我积极创造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1、训练思维,注重想象。

除了观察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在进行思维训练时更要注重想象力培养。如写《假如我是------》想象作文的练习,课堂上,我多举几种学生喜欢的职业,如作家、教师、医生、警察、科学家等,当然也有神话中的人物。我要求学生想象各种职业的人对社会有何做用,假如你们是其中一员,会怎样做。接着分组展开讨论,把想象的内容具体地讲述出来,学生从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使想象更充实、更完善,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2、积累语言,丰富想象。

积累语言在作文教学中相当重要,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常常感到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素材。因此,作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语言的储备量,教会学生积累词语:①坚持让学生摘抄课本、课外的古诗、儿歌、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要求学生熟读成诵,长期积累,从而为写作建起一座资料库。②互相交流:利用队活动课开展朗诵会、故事会等,并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做得好的学生把他们的好经验、好方法向大家介绍。③坚持让学生写好日记,让学生在日记中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想象,写起作文就不觉得难了。

五、教师下水,引领入门。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身在个人。但是“进门”这一关是不容忽略的。此时还是门外汉的学生,对于刚拿到手的作文题,往往心中有千头万绪,却不知从何下手。这时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空口说教、空谈理论,而要以身作则,亲自“下水”,与学生一起作文,给他们提供范例,让他们模仿。没有任何力量能比的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力量,此时的教化效果是最好的,它比任何优秀作文学选更有说服力和召感力。

六、整合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路子。

作文教学要结合其他科目,例如《品德与生活》、《科学》、《美术》、《音乐》等,每一课,都可以与作文挂钩,学校或者班级每开展一次课堂多边活动或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都可以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思考、积累,随时捕捉可以入选的材料。

七、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

我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写作的艰苦劳动中,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言一语,凡人凡事都可以写。让每个学生自然而然地把内心的感受写出来。这样就会把以往的“要我写”变为今天的“我要写”。

实践证明,以上做法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使他们形成能力,从而为高年级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点滴谈]

第二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通过几个事例来阐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引导为主要教学手段。在作文教学中穿插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画片,来拓展思维,使学生由被动写作文变为积极主动地写作作文。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起作文很多学生都非常发愁,感觉到无话可写,而且也不知道从何写起,不知道怎样来写。这时候如果我们教师不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他们就不会展开思维,积极去思考,这样写出的作文只能是三言两语。前言不搭后语,内容干巴巴的没有情感可言。然而,小学正是一切的开始,有一切的可能,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去爱上写作。这需要我们教师去改变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下面就来说一说我是怎样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爱上写作的。

一、打好写作基础,让学生爱上日记

说起写作多少离不开记日记,在小学阶段记日记更是基础,但是很多学生把记日记当成负担,对记日记敷衍了事。我有记日记的习惯,多年下来已经记了好几个厚厚的日记本,又一次上课前我故作神秘地拿着一个封面是花仙子的日记本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是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起来,有的说是工作本,有的说是漫画书,坐在一个角落里的学生大声喊道:”是老师的日记本“,我让学生鼓掌鼓励。顺势翻出一篇日记读了起来,那是记录一次大扫除的情景,语句充满稚气,而且还有许多的病句,念起来也不通顺,我就这样给学生念完,看到学生诧异的小脸,说:”同学们对老师的日记有什么看法啊?没关系!想说什么说什么。

“我首先打消了学生不敢说的心理,一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首先说道:”老师!您写的日记怎么念不通啊?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日记。“说完全班轰然大笑了起来。我也跟着笑着说道:”还有呢?谁有不同的看法?

“一个平时文静的小女生站起来说道:”我不觉得,老师的日记虽然读起来不怎么通顺,但是那是老师上小学时候写的,当时老师和我们一样大,我们现在写作文不也经常写得不通顺吗?还有老师这么大还能拿出小学时候的日记和我们分享,回忆她童年的趣事,我觉得好有意义啊,我也要向老师一样从现在开始记日记。“说完学生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看到这样我及时引导起学生,我说道:”同学们,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多,老师在当时记日记的时候是开心的。我把这件开心的事情定格在了日记本上,虽然当时写得语句不通,错别字还很多,但是那份开心和快乐却没有减少。每每回忆起这件事情还是会甜甜地笑起来。还有记日记是写作的基础,把自己每天发生的事情以及对这件事情的想法都记下来,这就是一篇作文啊!而且这还不是作业而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记录。

“”写作文这么简单啊?“一个平时发愁写作的学生说道。”对,就是这么简单。“我态度坚定地说道。”同学们从今天起大家都来记日记,不限定内容和字数,想写什么写什么,想写多少写多少。

好不好?“”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喊道。首先我以身作则,现身说法来说明记日记的好处和作用,让他们认识到记日记不是负担而是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记录。并且积极引导学生怎样来记日记,并且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恐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就这样我克服了学生不爱记日记的逆反心理。

二、精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耍中创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一次作文课窗外罕见地下起了雪,由于南方很少看到下雪,学生都激动地看向窗外,嘴里还念叨着,快看,下雪了。

看此情景我心想在教室上课学生也不能专心听讲,何不让他们去感受一下雪的魅力,上一堂室外课。“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不上了。我们去外面玩好不好啊?”“好。”学生不可思议地大声喊道。走到操场学生都欢呼雀跃。都急不可待去拿手逮雪花,我顺势引导学生观察雪花。“同学们,你们看雪花像什么?你们看到雪花想到了什么,不要说出来,记到自己的心里。”学生都认真地观察起了雪花。

“雪下得这么大,我们打雪仗好不好?”我向学生问道。“好。”学生高兴地回答道。接下来我们就打起了雪仗。虽然脸蛋冻得通红,但是学生都玩得非常高兴。回到教室,我问道:“同学们,玩得高兴吗?”“高兴。”学生意犹未尽地回答道,“好,那咱们就以雪来写一篇作文,写一写雪的形状,由雪想到了什么?

咱们是南方为什么会下雪?你们喜不喜欢雪?下雪天我们做了什么?只要是关于雪,体裁不限,想写什么写什么。”我顺势引导学生写作。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这次交回的作文质量都很高,作文充满了真情实感,内容也十分丰富,有描写雪花的美的,有写打雪仗的",有感叹清洁工阿姨又要辛苦劳作的。

让我意外的是有位学生分析起了南方下雪的原因和自己想到的解决办法。这堂课外写作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让学生精益求精

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

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和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和方法,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多下工夫去创新作文教学就一定能让学生爱上写作。

第三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点滴谈

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学校 张凯丽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过程。随着语文中考作文比重的加大,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显重要,但目前的作文教学恰恰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大薄弱环节,我认为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才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才能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才不至于让学生谈“文“色变。因此,改进作文教学,提高作文质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了。我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提高写作教学,首先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才有可能使学生乐意写作,提高写作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了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教师在传授写作技巧和基本功之后,要组织或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感悟生活,并让学生在习作中提炼生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生活的真实、感情的真挚,再配以过硬的写作技能,才能写出结构严谨、章法到位,情真意切的美文来。

其次、注意指导学生以课文为写作典范,课本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直接来源,那么如何使学生从有限的范文材料中获取写作的技能技巧呢?我觉得教师要挖掘材料,精心设计教学,唤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学时我就一些语言朴实的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到,扣人心弦的文章可以产生于质朴无华之中,并非华丽辞藻的堆砌,从而使那些头脑中词汇信息量较少的同学增强写作自信心,鼓起写作的勇气。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做写作的有心人,认真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关键,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应注意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在学《一面》的课文时,让学生仔细观察作者把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怎样清晰地留给了读者,试想作者如果没有认真仔细的观察,就不可能再现鲁迅先生的精神风貌,也不可能产生这样脍炙人口的文章,这样引导学生在课文的阅读中进一步认识到观察与写作的关系,从而调动他们去观察,写观察日记,有的`同学观察树木的生长,有的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有的注意记载花草树木的生长过程……这时,教师并不放松,还要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注意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记得有一次正在上课时,外面突然下起了小雨,我就指导学生以《春雨》为题写篇小作文,让他们走进操场注意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听觉来感受春雨的特点,他们不仅按规定写完作文,而且质量也非常好。有些同学感慨说,只要做写作上的有心人,认真观察,也能写出好文章来。

第四、注意上好作文讲评课。评讲的好,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激发兴趣培养热情,反之则会扑灭学生以燃起的火焰。有一次,有几位学生未完成作文,失望加焦急使我谈了一节课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说得学生抬不起头,整整一天情绪不佳,耷拉着脑袋,看着他们精神状态,我意识到,要求太高,心太急,也太苛刻了。第二次,习作尽管还不尽人意,可我一改上次的做法,评讲时,我首先与学生共同回顾这次作文要求,训练重点,找出这次学生作文的优点,并请较好同学朗读习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没有登台的同学纷纷表示,一定尽力写好下一篇作文。对比两节课,使我感觉到:教师是一位导演,导得好才能使演出生动活泼、吸引观众。

第五、注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提高写作水平水准的条件。我深深感受到仅凭一学期,一学年的几篇、十几篇作文训练,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准是纸上谈兵。还要注意开动脑筋,调动其他因素,某篇段落写的好,学生喜欢,我就指导学生进行片段练习,让他们把令人兴奋的场面记录下来。我还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起初日记写的像流水帐,有些同学甚至觉得无事可写,我就指导他们写印象最深的一节课;耐人寻味的一句话;谈自己的收获和认识。天长日久,学生尝到甜头,愿意写,也有东西可写了。除此之外,我还指导学生办手抄报,学生对这一活动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很强,他们多方面收集材料,积累资料,并学会了注意学习选择材料,精心设计每期小报,使自己办的小报主题鲜明,排版新颖,他们的小报不断获奖,这对提高学生协作兴趣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教学时每天还利用课前的三分钟,让学生介绍自己所摘录的或自己写的最精彩的语段给大家读,让全班同学共同受益,这活动从未间断过,日复一日,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和熏陶是不可估量的。通过几年的教学,我深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做作文教学的有心人,那么,学生一定会受益无穷。

第六、作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作文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作文又是和学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连的一项心灵活动。但是实际情形却是学生写作经常千人一面,无情感、无思想、无个性,假话、套话连篇。虽然教导学生要多观察、多体验生活,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在写作时俨然成了一口枯井,感情之水很难流淌。这种情况显然不是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就能改变的,也不是教师口头上要求就能解决的,它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学生情感、脱离学生生活所致。治病要治源,我觉得要想学生作文中有情感、有思想,必须从语文教学的日常活动――阅读教学入手。而随着教改的深入,这一想法越来越有了实施的现实性。纵观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全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这些文章无论从情感的真挚、思想的丰沛、文辞的华美、作者的品格修养上都堪称楷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还语文其“人学”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多的走进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本身,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日日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我认为,中学语文作业不在多而在于有效果。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只有让学生摆正心态,张扬个性,放飞心灵,自由写作,他们就会笔下生风,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来。可见,中学作文教学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及人生是多么重要!

第四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也谈无所畏惧》作文教学心得

原创: 木木

选准角度,深入挖掘

《也谈无所畏惧》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后,高二下学期新教材中的一个作文选题,该选题是这样的: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诲青年: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请以“也谈无所畏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一般来说,事物都具有多侧面的特点,哪怕简单如一个鸡蛋、一个苹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对于所议论的对象,可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议论。明白这一点并养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十分有利于开阔和活跃议论文写作的思路。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确定议论的角度,也就是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出发点。鉴于此,我以自己对《也谈无所畏惧》一题的体会为例谈一下如何教导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选准立论角度,深入挖掘主题。

一、选准立论角度

在多种角度都可以进入议论的情况下,怎样选择一个角度?这里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准确:议论的角度应当与论题或材料的某种含义有自然和密切的联系。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互不相干,这样选定的角度,才是准确的。二是新颖:所谓新颖,就是与众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论题或材料的含义进行思考和分析时,能超越常规,摆脱思维定势,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从而发现和选取新颖、独到的议论角度。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盲目地标新立异,而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求“新”求“异”.

就某一篇具体的材料来说,却如璞石蕴玉,必然具有论题的相对确定性或展开议论的较好角度,决非“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就需要我们以审慎的眼光,思辨的机杼,进行综合分析和审视,引导学生较为迅速地找准议论的突破口。如《也谈无所畏惧》一题,首先要让学生注意到“也谈无所畏惧”与“谈无所畏惧”之间的细微差别,注意一个“也”字给我们的信息提示。“也”字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无所畏惧”的精神作为一种共识,虽然已经被无数次地谈论过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态度来观照它,即“老调新谈”,谈出这个“新”也就满足了作文对“新颖”的要求。《也谈无所畏惧》就是要从对既有定论的反思或者是逆向思维的角度出发,在特定的情势或情景下做出与人们的习惯性思维相反的解释,即在特别的情境中也当“有所畏惧”.这样的审题既做到辩证地看待“无所畏惧”,达到“新颖”的要求,又能兼顾题目中的“也”字,做到“准确”,从而为文章选取了一个准确、新颖的立论角度。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结合教材中的两篇例文《杞人是位哲学家》和《“人走茶凉”属正常》,让学生仔细揣摩这两篇例文的议论角度,熟悉逆向思维型作文的作法,这对学生自己动手作文有很大的启发。

二、深入挖掘主题

确定文章的论点之后,就要析薪破理,深入开掘文章的主题了。而对文章主题挖掘的深浅直接取决于对论题的.理解程度。对于《也谈无所畏惧》一题,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无所畏惧”的对象和“有所畏惧”的对象分别是什么,而对“有所畏惧”的对象的选择是直接决定文章质量高下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循循善诱,引发学生思考,而从学生那里我们也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对敌人的侵略、邪恶势力的挑衅、疾病的侵扰、人生的厄运、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对权贵的抗争、对真理的追求,都应发扬无所畏惧的精神。而对大自然、客观规律、经验教训、道德规范、法律约束、生命、历史、文化艺术等等都应持有畏惧之心。

教师除引导学生思考之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甄别。比如,有的学生会把功课上的难题作为“无所畏惧”的对象。而实际上,对难题的克服谈不上“无所畏惧”,这里是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还有的学生认为窦娥缺乏“有所畏惧”精神,她如果懂得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就可以明哲保身、性命无虞了,而持类似观点的文章不在少数。这其实是对“畏”与“不畏”作了非此即彼的选择,没有看到二者其实是辩证统一的。“畏”与“不畏”是在不同情势下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是道德准则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不矛盾的,不能厚此薄彼。邓小平同志曾经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见《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中说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邓小平同志的话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谨小慎微不好”,说的是“不怕”,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大胆实践,勇往直前。“胆子太大了也不好”,说的就是一个“怕”字,“怕”的对应面是“敢”,怕与敢相辅相成。多虑必多得,多惧方多勇。有所“怕”,正是为了成就领导干部的勇于任事、敢于担责、无私无畏、奋发有为。

类似的论据还有很多,比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公’字当头,‘敢’字在先;‘私’字当头,‘慎’字在先”等等,这些论据都同时兼顾了“有畏”与“无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学生用刚刚学过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做论据,认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不畏强秦、不怕牺牲是“无畏”的表现,而在处理与廉颇之间的私人矛盾时,因为畏“国急”而委曲求全,是“有畏”的表现,“畏”与“不畏”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共济大事。如果“当惧不惧”,必将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败坏、违法乱纪现象横行……如果能够“有所畏惧”,人们必定会谦下不争、慎始敬终,常怀敬畏之心和忧患意识……

要做到深入开掘文章主题,还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认识到“有所畏惧”的实质其实就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是有自知之明、有警觉心、有责任心的表现,它使我们能够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那么,如何在社会上推进“有所畏惧”的精神,我认为首先是要培养“知耻明德”的社会风气。

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觉于立论的多侧面的审视,提高他们立论的准确性和迅速性,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挖掘主题的方法,引例属文,使议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

第五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如何真正做到“善于观察”

李白坚: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来说,“善于观察”更注重眼睛的运用,往往忽视鼻、嘴、耳、手等其他感官的运用。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会观察就需要运用全部感官,而且要针对孩子的特点花大力气做铺垫式工作。把精力重点放在学生作文前期工作,也即是“前作文”教学上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作文指导中,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采访母亲“做准妈妈不容易”的“前作文”教学法,当这种观察、体验成为学生的习惯时,我们就不会再为学生写不好作文发愁了。因此,“新体验作文”应该是“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唤起原有的体验、激起现存的感受”。

“后作文”精力是否投入太多

韦化龙:很多在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抱怨,辅导学生作文太让人头疼了。我们结合李教授的“前作文”教学理念从教师的角度反思,为什么很多学生不会作文或者说作文能力很差呢?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经历、在作文写作中处于被动地位。这就与我们老师往往在“后作文”方面投入太多,而忽视了对学生观察、阅读习惯培养等方面下工夫,更没有在写作动力等问题上做研究。

作文批改的困惑如何解决

杨立新: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代替传统的“批改作文”模式?

张赛琴:我主张“60分钟批改法”,即20分钟浏览全班作文;20分钟认真批改2到3篇作文;20分钟填写批改登记表。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作文上了。

李白坚:我有帮儿子改作文的经历,起先我改得很细,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错别字,面面俱到的修改。期末时却发现,儿子丝毫进步都没有,我反思后改用粗放式的改作文方式:只告诉他有错别字,但不和他说是哪一个,结果他自己主动要求找并且很快找到了。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前作文”上,课堂就把问题解决掉。实在需要批改作文也不宜太细。

“ 游戏”在作文中的功用何在

张赛琴:怎么才能让学生“摄取生活”,这个问题李教授做了阐述。我想从实践的角度再次强调“五官并用法”,“体验”是什么呢?它是刀子刻在石头上的“印字”,只有在观察中“心”、“脑”并用才可以做到的。比如要求学生运用新上的数学课中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写一篇作文,就可以策划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回家寻找“长度四兄弟”,诸如“饭桌高1米”、“黄瓜长约几分米”、“妈妈的口红有几厘米”、“饭粒可以用毫米计算”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我们在实践中的“新体验”实质是一种带有刺激的生活游戏,让他们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产生新的理解,而且这种“新体验”最终成为了一种“五官并用”的习惯教育。

学生写作能力如何再上层次

任琨:写作是艺术的东西,习惯和创造力最重要。我们的教学着眼点需要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上。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做了很多游戏式的启发教育,发现效果很好。那么,如何提高相对写作能力比较好的学生的写作能力?

李白坚: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会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三点我觉得是有必要提醒的:第一,在写作中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第二,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文章开头;第三,尽量多的分自然段。

[名师谈作文教学]

第六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教与学过程中一座难爬的高山,尤其在农村,老师怕教作文,学生厌倦作文。从《大纲》我们应了解到: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有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总之,作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乐学乐写。作文的写作方法有很多,如:怎样审题、立意、组材、修改,怎样安排事序、时序、地序等。如何引导呢?这要求老师灵活安排处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小学生作文是观察、思维、表达的有机结合,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主观见解的直接方式。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课堂的辐射功能,把学生同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有机的结合来。

1.把好阅读关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另外,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使学生思路狭窄,难有创新思维,更难有新颖的内容。因此,作为教师,要首先改变观念,为学生的阅读做出科学的指导,为学生做好读物推荐,推荐与教学相关的书籍,推荐与年龄特点相适宜的书籍。其次,指导好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遵循课内带课外相结合原则,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2.把好练笔关练笔不一定要写整篇文章,可以是一段、几句甚至一句话,只要能运用到刚学的知识就行。让学生写随感,即写自己的`事,身边事,事真,情真。教学中,应坚持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为题材,大力鼓励学生写自己的事,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学生明白作文同说话一样,也是为了交流,是用书面语言把自己的情感告诉别人,如果能这样培养学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是非分明、情感鲜明、敢写真话、敢抒真情的优良作风。教师在拟定作文题目时,首先要考虑作文的对象――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拓宽题目范围,让题目与他们的生活接轨,与他们的思想碰撞。对记述同一活动的作文,学生可以在大范围内根据不同的中心,重点自拟作文题目,让学生喜欢哪个就写哪个,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活动作文更具有个性色彩,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

3.把握好指导关作文指导过程中,大量的写作方法会被直接体现,学生也最能从教师的指导中感受方法,并能尝试运用方法。情感是儿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动力。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若能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进行作文训练,利用朗读作品创设优化情景,进而激发描述情景的动机,移情入文。同时,老师应在生活中为学生创设写作的机会和情景。可利用班队会和各种节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见闻;或者给学生在班里的一些职责,在完成职责的过程中有说和写的训练;也可以组织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活动,如故事会、演讲会、墙报等,再根据活动的需要让他们说和写。另外,作文的评议要尊重学生的原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量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让基础不等的学生和自己的过去做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作文上附上个性化的评价和鼓励,促进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取。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第七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阳店二中 李少辉

疏于写作,是一些中学生的通病或曰无甚可写,或曰心有言而难成文。每次写作,或随心草就以敷师责,或剽窃他人文章以哗众取宠,文思并茂者凤毛麟角。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心中那一池春水真是“波澜不惊”吗?

通过这几年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学生心中非无物也,难在发掘也。要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效益,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命题应贴近学生。

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些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但每天的日记却是洋洋洒洒数百言,道理何在呢?我认为是干巴巴的命题难以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就好像让身体非常健康的人去描述痼疾患者的感受,是勉为其难的"。因此,写作教师应多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包括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思维特点、感情活动等,使“彼觉有所为,欲罢不能,非倾吐不可”,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即使文句稍有不畅,却避开了“空洞无物”的大忌,解决了学生“不愿写”的难题。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

几年来,笔者尝试把每单元一篇的作文训练变为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效果也好得多。比如:在课堂上进行作文片断练习,或开头,或结尾,或人物肖像描写,或景物描写……然后随堂全班交流,教师稍加评点。学生把整篇文章分解为几个环节进行练习,互相取长补短,日积月累,整体写作水平便得以提高。同时,加强口头作文练习,或长或短,围绕主题任意表达,既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可提高他们组织语言、丰富词汇的能力。当然,锻炼和检测学生综合

[1] [2]

第八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新教材作文教学摭谈

《新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方面的修订,一是提法的改变,把中高年级的“作文”改称为“习作”,旨在进一步明确小学作文的性质是练笔,即“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二是由淡化文体的要求,《新课程标准》高年级作文的提法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和常用的应用文等。”在表达上没有明确提出“有中心”的要求,条理方面由“有条理”降低为“有一定的条理”。这样做,旨在减少学生在作文上的压力,能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真实地写出来。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依据“新标准“进行高年级的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 培养阅读积累语言的习惯     大量的阅读和扩大语言积累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语文教改实验中已有定论,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量和背诵量作了具体的规定:课外阅读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我认为,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尤其重要的是应配备充足的课外阅读书籍报刊,要跟上指导检查。要搞好“班级图书角”这个博览天地,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手头拥有课外书籍与要求甚远,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想尽一切办法,配备充足的图书。如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优秀少儿读物,其它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也应占一定的比例。其次,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习惯。比如采用摘录、剪报或运用电脑等方式收集、积累信息资料,养成及时记录、写出感受的好习惯。再者,一定要定期的指导检查,定时进行读书心得交流,这样才能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二、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记实作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因此,应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调动学生观察、实践、练笔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掘流。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观察自然与社会。在农村从事小学教育的老师,要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走进农村生活,了解农村的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去目睹春耕秋收的场景,去体会“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含义,从而使学生幼小的心灵萌生自然真实、朴素美好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美好的自然景观,如日升日落、山河湖泊、田野村庄、孩童捕蝶、群鸭戏水等。这样学生让在真实生活中感受,并把它们引进课堂,使之跃然纸上。其次是引导学生实践,家务农活、手工制作,自然课的各种实验都要指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有所悟。只有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才有话可写,有真实的见闻,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 坚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言实践活动能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学生的实践出发,让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节目,每周摘抄3条新闻标题及主要内容,坚持写周记,记叙自己真实见闻感受;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学期办4期手抄报;让学生每学期种植一种植物,并写一篇说明实验过程、结果和体会的短文;根据个人兴趣特长,每学期参加一次讲故事、朗诵、书写等语文竞赛活动。这样,通过各种形式实践活动,加强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联系,以及学科间的融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四、 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作文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忽略学生的差异,拘泥于“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或“统一内容、要求,指导成文”等僵化的模式。结果,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张扬,更缺乏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记得习作《一个值得敬佩的人》时,全班近一半的同学描写清洁工人大清早清扫街道,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敬佩。我们知道,作文是个性化的产物。“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事物感受也不尽相同,写作也应各具特色。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得好:“我看作文教学‘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既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怀地释放出来。”要让学生情感释放出来,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任何强求都会影响到“尽情释放”的效果。如让学生写《――我想对您说》,大部分学生都是想对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我们将努力学习,用优秀的成绩来报答您。”可有这样的一位同学,他说:“老师,借这次习作的机会说几句平时不敢说的心里话。教师,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回家除了温习功课,我们还要做许多家务活。您布置的作业太多了,我们课余时间忙于机械练习, 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更不说去发明创造了……老师,我怀疑您有没有过快乐的童年?”这篇作文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写出了真情实感,令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时常提醒自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得主动,敢于在写作中思考,发现自我和展示自我,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要勇于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尽最大的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的兴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敢于表达真情实感,敢于写出个性的语言。

第九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也谈职业高中作文教学(网友来稿)

湖南省望城县雷锋职业中专     彭淑兰

最能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莫过于他笔下的作文了。因为作文不但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更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而目前,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作文教学。学生从小学三年级甚至更早就开始了作文训练,至高中毕业,寒窗十载,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我曾做过调查,现在初、高中平均班组人数达六十人,而作文水平真正能得到赏识的不过六七人。普遍存在于学生作文中的现象是:内容言之无物,泛泛而谈,形式呆板拘谨,层次不清,语言既不规范,更少灵气。在一次作文题为《点点滴滴记心头》的高一年级考试中,通过阅卷,发现有40%的学生模仿小学课本中《我的朋友》的题材,其内容之单一,材料之陈旧,不能不令人叹息。总而言之,现在的学生作文大都没有选材立意的意识,写作心理处于一种机械、被动、单调甚至冷漠、厌恶的状态。作文教学的低效率,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可简单概括为“三无”,即无方法、无内容、无兴趣。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解决这“三无”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尝试选择如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

一、课堂教学中以写作思维为主导,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就中学教学而言,首先应提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语文具有工具性,也具有文学性。中学语文教学应全面地、有机地把握好语言文字的运用与文学熏陶的最佳契合点。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互补互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以阅读吸收为主导的教学法,虽然使学生了解“作者怎样写”,但“自己怎样写”却被忽视了。因此造成作文教学处于牛耕火种状态。学生写作水平极不尽人意。已进入社会的中学毕业生不用说,就是考入高校的学生也都要补上写作基础课,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

中学作文教学并没有独立的纯理论性的教材,而是通过揭示一篇篇典范文章中的写作规律来实现。以阅读吸收为主导的文章教学法,只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别人怎样写,忽视了学生的写作需要和写作实践,造成语文教学没有作文教学的被动状态,整个语文教学,只完成了语文教学战略任务的一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一篇篇典范文章当作学生自己的文章,提出写作任务,让学生进入写作思维,同时,将典范文章作对比,吸取典范文章的协作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思维虽然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但结合分析一篇篇具体文章,其写作思维则可以简化为以下程序:提出命题--提炼主题--选择材料--布局谋篇--连缀成文。

而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按照介绍背景--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这样的程序进行,将整个作品分解得支离破碎。其实,我们应将写作思维程序取代过去的阅读教学程序,并将这些程序分解在写作思维之中。

现在语文教师对课文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由小到大、由大到小两种。由小到大,这是常用的分析惯例,即迅速扫清字、词、句障碍,然后逐段讲解,最后归纳中心。中心内容出来了,目的也就达到了。而由大到小,则是先总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逐一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如何选材、愈合布局、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遣词造句有何特色等等。我本人认为,中学以上的语文教学应以后者为主。平时,我在语文教学中,总喜欢在学生刚接触课文时,直接用教材题目作为要求学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的命题。让学生由题猜文,由题目联想:我会怎么写?文章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他又是怎样达到自己目的的?这样一来,学生便从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去发现、去赏析。

读不能代替写。学习写,还得写,而且得多写,从写中学习。写有写的规律和要求,如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开头结尾、遣词造句、表达方式的选择和应用等等,都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学写的学生应当了解,应该掌握,并且运用于写作中,通过年深日久的系统反复训练,转化为终身受益的技能。然而,这些规律知识从何而来呢?除了专门的写作书籍介绍,则主要靠学生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在感知、体验、思考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提炼和抽象出来。只有从自己亲身接触的感性材料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规律知识,学生才能从理论和实例的结合上理解它,从而深刻的把握它。也只有这样的规律知识,才不是空洞的,死的,而是实在的,活的,有用的,有生命力的。

二、重视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这种体验要引起自己的心弦的震动……一种最细微的心理上的体验……’否则,即便你天天泡在火热的生产斗争的运动中,你若没有那纯属个人的心灵颤动,没有那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提炼,是写不出真实、美丽的作品来的。”(语出《语文教学与研究》第2期李德复的《写作需要心灵颤动的生活》)因此,作为教师,不要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

文章离不开生活感受的孕育。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感受独特,文章才新颖,有“个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感受,都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有用的东西。同时,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校园生活,还是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都要五官开放、心情激荡地参与,而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看电视、电影,要边看边想人物的语言、动作是如何相依相辅的。

我个人认为,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见物生情、闻声生情等习惯,不断地触发、延展和丰富自己的感情。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需要反复训练,积水成河。要求学生设立课外练笔本,有了感受,就及时动笔,抓住灵感,自觉去作文,点点滴滴积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大胆开门引路,牵引学生去感受生活。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先不说文学知识如何渊博,但最起码已具备一个文学爱好者所应具备的心理和素养,有感悟生活的灵性。已有的知识,加上生活的阅历和感受,便是一部生动活泼、对学生有着巨大吸引力的感受生活的教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来感染、牵引学生。记得一次我给学生上作文课,讲述写作需要灵感,而灵感就像一颗流星,一闪即逝,我们应捕捉住那个亮点时,就讲述了我写《妈妈颂》的过程:那天,我和丈夫带着儿子回到离别不到两个月的家,第二天一早就得赶回单位上班。天很冷,临睡前跟妈妈说好到单位再吃早餐。可起床时,快七十岁的母亲把早已做好的热腾腾的饭菜端到了我们面前。我仿佛又回到了读书时代,鼻子一酸,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坐到车上,看着依偎在我怀里的九岁的儿子,我情不自禁地打开儿子的书包,写下了《妈妈颂》:

在石子上寻找妈妈的踪迹,

在溪水里寻找妈妈的汗滴。

妈妈的脚走过无数坑洼,

妈妈的手有了疙瘩,

妈妈的手已湿了,

妈妈说她用心血垒幸福的家。

过后看它,虽过于平淡,却也有它的美丽。这节作文课学生们听得前所未有的认真。第二天,就有几个学生送来了“小诗”。……我喜欢将自己的经历、对于生活的感受、写作中的得失与学生交流。告诉学生:认真去感受并随时将自己的经历、对生活的感慨记下来,你会惊异地发现,你其实就是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不要让那晶亮的东西从你身边溜走!现在,我教的音美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写日记、写随笔的习惯。作为教师,应提醒自己:揭下教师威严的面具,敞开自己的心扉,大胆地让学生走近我们,牵引学生,培养他们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探寻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三、重视知识的积累

有许多学生写作文时搜索枯肠,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记得我自己上六年级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同学们便开始抓耳挠腮,一节课下来也没有几个人动笔,语文老师不无同情地说:“我非常体谅你们,脑里没‘货’,叫你们怎么写啊!”当时,我还不明白老师的话所蕴含的深意。现在想来,确实在理。建房子离不开砖瓦灰沙石,做衣服少不了针线扣子和布料,同样,写文章离不开词语和句子。没有词语组不成句子,没有句子就走不成篇章。所以,我们平时应该重视积累知识,储存“货物”。怎么积累?首先应广泛阅读,最好能博览群书。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学生平时一定要注意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博览群书,储存信息。按照《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课外应阅读一些政治、科技、文艺、报刊杂志等读物,并应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从上古到当今,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上,从孔夫子到毛泽东,世世代代的人们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创造了瑰丽辉煌的语文文化。很多的古人文章、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名作家的代表作品,不仅是古代文学遗产的精华,也是古代语文中的精品,是古代诗歌、散文、戏曲、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它们或者确立了某一体裁的体制特点,或者奠定了奠定了某一体裁的风格特征,或者规范了某一体裁的基本写法,为后人提供了写作这类体裁作品的范式,也为后人进行诗歌学、文章学的研究提供了范本,还为今人继承前人遗产,创造新的诗歌样式、文章样式,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作文是一种理论性和创造性并存的复杂的学习活动,可以说,没有记忆就没有作文。一般来讲,记忆强的学生作文较好,记忆差的学生作文较差。“开卷有益”告诉我们应多看、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告诉我们多读的同时,要熟读、记忆。其中,要特别注意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的记忆。一篇文章的成语运用得好且多变,显得词汇丰富,文质典雅而优美。如能在巧用俗语、格言、歇后语、名言名诗,那文章就会更上一层楼,陡生光辉了。

我在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对学生这一方面的知识积累。每周,我定时从网上下载一定量的格言、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等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每人一个读书笔记本,每周定时熟读。班上再开展诗歌等经典语言背诵比赛。学生们读、背得热火朝天。一个学期下来,他们的笔记本也积累满满一大本。有背得卖力、记忆力强的学生,竟能背《红楼梦》里的许多段落。许多学生写作文时,成语、诗句、名人名言,大多可信手拈来。在作文批阅时,我常常惊叹学生们引用再造的巧妙。其实,我们不应该把背诵看成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死记硬背。多背诵经典名言,名作,对将来写作受益无穷。

同时,我们也应该把目光投向社会。因为社会是个广角镜,它可以为我们提供色彩缤纷的图像及各种新奇的生活场景,我们通过对这些图像和场景的审视与思考,经过酝酿加工,就能以不同形式反映在自己的作文中。这样的作文,题材广泛,思路开阔,也就能反映出时代特色。

四、还学生写的自主权,使他们有写的兴趣

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指个人因对客体的积极的爱好倾向所产生的情绪紧张态度。兴趣也叫求知欲,往往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一个学生如果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如饥似渴的钻研,就会专心致志地听讲,就会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其学习潜能就会充分地挖掘出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高,语文成绩就越好。这是无庸置疑的教学规律。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有写的兴趣呢?

首先,任其自然,自由作文。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为了完成每期8~10篇的大作文的任务,总是规定学生作文的题目、字数,甚至为了应试,只写记叙文。殊不知,文乃情出,我们都知道写作需要的是灵感,是生活体验。有许多作家,很擅长写小说,却不一定擅长写诗歌、散文。古龙所写的都是武打小说,而琼瑶所写的都是言情小说,连名家们也是各有所长。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完全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作文。主题、题材、题目、布局、表达,各方面都不限制,愿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他能运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不管其正确程度如何,都是好文章。诚然,能有正确且很深刻的思想观点,有很高尚很健康的感情情绪,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不过,要用这种标准去要求,那毕竟太苛刻了。学生终究是学生。他写的文章终究只是作文。即使有较明显的不足乃至错误,那也无关紧要、不足为怪。我们应该相信他们随着自己的成长会不断地提高、纠正。每个人的胸中都有一弯心湖。作为教师,不要总认为自己有很大的能耐,可以凌驾于学生的头上。而只能去帮助学生,让他们凭借已有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的心潮自然的喷涌,天长日久,便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抛弃因作文带来的压力,从而“乐写”。正像古人所说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其次,帮学生树立作文信心。信心,就是自信力,“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是主体对客体关系的结果的一种正效应期望。这种正效应期望会使大脑皮质受到刺激后处于兴奋状态,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在兴奋状态下会产生许多有益的心理效应。情绪高涨,兴趣激发,精神愉快,力量倍增……。因此,当主体对某客体产生这种正效应期望值时,客体容易被主体掌握,做出成效来。

构成作文信心有四要素,即学生的自我认识、教师的评价、班集体的印象和成功的机会。其中,教师的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是通过作文讲评及批语来体现的。有经验的教师常运用评价这一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他们的教学一般都是从积极方面把鼓励与批评结合起来。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有肯定其进步的一面。

⑴寻找“闪光点”,合理评价。哪怕是差生的作文,只要教师怀着热爱他们的感情仔细阅读,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优点,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写得真实,全是自己的语言,没有抄袭;没有完全按照老师讲的模式写,有自己的创造;有一两个事例选得很特别,是别人不注意、不常用的;有一处恰当的引用了格言、歇后语或名人名言;语言朴实,没有任何修饰和雕琢的痕迹;全是白描手法,开门见山,没有铺陈和渲染……找到这些优点,在作文评价时给予表扬,并适当地给予充分的.鼓励。老师们不妨细心观察,表扬后的学生学习劲头倍增。有时老师不经意的一次肯定,鼓励,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记得我的一位学生曹现,开始教她时作文水平并不怎么样。由于父母关系不和,经常打打闹闹,弄得她心神不安,情绪低落。她每天在日记中记载家庭战争的起始,将自己的痛苦感受天天写下来。我明显的发现,这个忧郁的孩子已经将日记作为一个衷心听她倾诉的伙伴。在一次作文讲评中,我表扬了她良好的写作习惯、能坚持写日记且文章有真情实感。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使她将自己多余的精力都用到了写作上,写作水平日渐提高,写作内容由家庭写到邻里,写到社会。后来,她在省、市作文比赛中多次获奖。

⑵充分利用期待效应,鼓舞信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注意作文的评语。在每处成功的地方写上眉批,注明此处好在哪里,在尾批中尽可能多写些文字,既要写出此文成功的地方,又要指明成功的原因。我觉得我们要打破以往的批语模式,可以大胆地用谈心式在批语中与学生交流,可以肯定鼓励:“你的智力并不比别人差”;“只要努力,你同样可以写好作文”;“这篇作文进步如此大,足见你的作文潜力是很大的”;“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一定会有很大进步”;还可诱导:“如果文章结尾部分能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文章便更出色了,试着补在后面,好吗?”等等,殊不知老师这些鼓励期待的评语,将会产生神奇的效应,说不定许多的诗人、作家将由此滋生。我平时写学生作文的评语,总是以短书信的形式与学生交流。我发现,我的学生对我写的评语特感兴趣,看完之后,都是笑容可掬,有的还心领神会地望着我,有大胆的学生还会在后面写上:“谢谢老师的信任,我一定努力”;“老师,你又给了我力量”;“老师,我喜欢作文了”等等。

五、转换作文修改的角色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老师大多注意培养学生诸如勤于观察的习惯,读书摘抄的习惯,勤写日记的习惯,写作文拟提纲、打草稿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将精批细改看做一条重要途径,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叶圣陶说过:“改和作的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当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鲁迅先生也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有写作经验的老师懂得,每篇作文从写草稿到自己真正满意,不知要修改多少遍,才能达到目的。而现在的学生,则大多是拿起作文本就写,笔一停,作文本一合,一切任务都已完成,写的内容却是乱麻一堆,从不梳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习惯呢?首先,教师要作几次修改作文的示范,最好是适时、适当的面批,交给学生改作文的方法:浏览全文,找出错别字、病句;看主题是否鲜明、突出、深刻,有没有时代性;看材料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典型;看结构是否完整,构思是否巧妙;看语言是否精炼、优美。其次,要求学生细读老师修改过的作文,养成更正错误的习惯。再者,写了作文后,要求学生大声地、多次地朗读自己的文章。文章一读,毛病自然就出来了,边读边改。自己读了之后,还可请同学读,尽量做到念不出毛病来才罢手。给予学生充足的修改时间,可以把修改自己的文章作为一个作业,老师再检查,对认真修改的学生给予鼓励,示范。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学生反复修改的习惯就可形成。一旦形成这样的习惯,他们便会广泛的收集材料,去斟词酌句,注意表达方式的选择运用。天长日久,也就自然逐步提高。

除了自己批阅以外,还可互批。魏书生老师十多年来没批改过一篇作文,他的学生作文都是互相批改。实践证明,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有许多的好处。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容易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平时,我也注意让学生修改作文。我发现,学生特别爱用红色墨水的笔。在作文修改时,他们感觉自己俨然一个老师,把改过的文章看成是自己的杰作一样。

总之,学生思想单纯,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作为教师,应小心地保护,极力地肯定学生作文中微弱、朦胧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敢于创造,勇于探求的精神才是最主要的。目前,作文教学仍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一环,而它又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永恒话题,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立足于21世纪的需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作文教学中也不忘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作者邮箱: psl2948@sina.com

第十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作文教学点滴谈(网友来稿)

台山市新宁中学 滕辉明

近年来,我对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一改过去全力教学生全面审题,正确立意,如何使中心明确,材料充实,如何使语言准确生动的传统做法,把重点转移到深入学生实际,教学生认真体验生活,疏通源头活水,扩充阅读面,加强形象积累,学会现象思维,充分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上来,初见成效,反应良好。三年来,我所教的学生的作文有十几篇在市级或市以上刊物和竞赛中发表和获奖。

一、走出课本,疏通源头活水,深入学生实际,教学生认真体验生活。

现行语文教材是我们过去作文教学的基本依据,大多是鲁迅、老舍、冰心等名家的大作。毋庸质疑,用来进行作文教学当然有用,但它们的时代性强且有些语言让我们的学生难以接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把文章写好,就须有活水源头。源头何在?不在课本名作中,那只是清源,而不是活水源头。真正的活水源头在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在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因此,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课本上的名家大作中走出去,深入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使作文之源头活水不断地流出。

学生目前的作文与其生活之源处于几乎断流的状况。这种状况的形成,我分析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过分地依赖课本,大量的作业和考试使学生成天地陷入其中,不堪重负,脱不开身;二是因为学生不认真体验生活。之所以过去同学们写《我的爷爷》,都会把自己的爷爷写成鹤发银髯的老寿星,而且都会讲故事,其故事比爷爷的胡子还多呢!这种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的现象,是因为不认真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表现。因此,我在作文之前,先把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对写作对象及其有关的事物作观察、记录,然后在课堂上限时完成。实践证明,这样作文,学生有东西可写,而且思想明确,语言生动。

我作为指导者,常与学生一道观察,并了解他们的生活、感情等。不懂得学生的实际生活,就不知道学生写的"是真是假是正是错,就失去指导者的资格,否则又会走到老路上去。照本宣科,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启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外,我常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写同题作文。为此每个学期我都写了不少作文。这些作文我并不摆先生的架子,而是有意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素质水平。我把我的作文在课堂上读给学生听,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甚至有意识地选择性地模仿。

二、指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取得间接经验,积累形象。

疏通了源头,还不能写好作文

[1] [2] [3]

第十一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学教案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有些小朋友看见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这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没能把它们写出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因为你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

那么,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第十二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新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方面的修订,一是提法的改变,把中高年级的“作文”改称为“习作”,旨在进一步明确小学作文的性质是练笔,即“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二是由淡化文体的要求,《新课程标准》高年级作文的提法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和常用的应用文等。”在表达上没有明确提出“有中心”的要求,条理方面由“有条理”降低为“有一定的条理”。这样做,旨在减少学生在作文上的压力,能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真实地写出来。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依据“新标准“进行高年级的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 培养阅读积累语言的习惯   大量的阅读和扩大语言积累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语文教改实验中已有定论,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量和背诵量作了具体的规定:课外阅读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我认为,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尤其重要的是应配备充足的课外阅读书籍报刊,要跟上指导检查。要搞好“班级图书角”这个博览天地,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手头拥有课外书籍与要求甚远,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想尽一切办法,配备充足的图书。如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优秀少儿读物,其它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也应占一定的比例。其次,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习惯。比如采用摘录、剪报或运用电脑等方式收集、积累信息资料,养成及时记录、写出感受的好习惯。再者,一定要定期的指导检查,定时进行读书心得交流,这样才能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二、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记实作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因此,应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调动学生观察、实践、练笔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掘流。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观察自然与社会。在农村从事小学教育的老师,要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走进农村生活,了解农村的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去目睹春耕秋收的场景,去体会“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含义,从而使学生幼小的心灵萌生自然真实、朴素美好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美好的自然景观,如日升日落、山河湖泊、田野村庄、孩童捕蝶、群鸭戏水等。这样学生让在真实生活中感受,并把它们引进课堂,使之跃然纸上。其次是引导学生实践,家务农活、手工制作,自然课的各种实验都要指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有所悟。只有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才有话可写,有真实的见闻,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 坚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言实践活动能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学生的实践出发,让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节目,每周摘抄3条新闻标题及主要内容,坚持写周记,记叙自己真实见闻感受;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学期办4期手抄报;让学生每学期种植一种植物,并写一篇说明实验过程、结果和体会的短文;根据个人兴趣特长,每学期参加一次讲故事、朗诵、书写等语文竞赛活动。这样,通过各种形式实践活动,加强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联系,以及学科间的融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四、 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作文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忽略学生的差异,拘泥于“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或“统一内容、要求,指导成文”等僵化的模式。结果,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张扬,更缺乏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记得习作《一个值得敬佩的人》时,全班近一半的同学描写清洁工人大清早清扫街道,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敬佩。我们知道,作文是个性化的产物。“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事物感受也不尽相同,写作也应各具特色。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得好:“我看作文教学‘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既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怀地释放出来。”要让学生情感释放出来,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任何强求都会影响到“尽情释放”的效果。如让学生写《——我想对您说》,大部分学生都是想对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我们将努力学习,用优秀的成绩来报答您。”可有这样的一位同学,他说:“老师,借这次习作的机会说几句平时不敢说的心里话。教师,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回家除了温习功课,我们还要做许多家务活。您布置的作业太多了,我们课余时间忙于机械练习,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更不说去发明创造了……老师,我怀疑您有没有过快乐的童年?”这篇作文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写出了真情实感,令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时常提醒自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得主动,敢于在写作中思考,发现自我和展示自我,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要勇于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尽最大的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的兴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敢于表达真情实感,敢于写出个性的语言。

第十三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谈母语教学1200字作文

教了几十年语文,临近退休了,想得最多的,常常还是那些曾经长期困扰、终于若有所悟却又深感不易解决的问题。于是,很自然就会想,要是年轻朋友早早就有所悟就着手来解决这些问题该多好!一堂语文课,到底有哪些语文知识是非讲给学生不可的?到底该让学生练习点什么?好多翻来覆去讲和练的东西究竟有没有必要?这是长期使我困扰的问题。我也许已上过近万节课,但每节究竟能保证有多少知识内容是学生不仅必须研习——所谓“必须”,当然指的是提高母语水平所必不可少,而不是可有可无——而且要切实记住并能化成其“血肉”的呢?一节课也许好办一点,但连续几节课就很难了。

这个问题尽管不大好解决,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不能不经常审视自己所教的课程(特别是高中语文)内容。也就是说,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要以学生母语应用水平的提高为依归,要在该识记哪些“管用”的知识方面多替学生着想。要从全局着眼而从每堂课着手,这才会逐渐实现语文学科内容的科学化。这是若有所悟之一,不能重教不重学。

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使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趋于科学化、现代化。不同年段的学生在母语应用上的不足是什么,哪些问题是大面积上有待解决和能够解决的,哪些问题是个别性质的,各有哪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一学期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哪些问题可以通过训练来解决,哪些问题不是训练所能解决的,哪些问题需要熏陶渐染、假以时日始能逐渐获解……这些问题都应当尽量搞清楚。否则就是打无目的、无把握但却可能是热热闹闹的仗。而要把不同年段(比如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应用母语的层次状况搞清楚,就不能不重视大面积上的测试、反馈,以及必要的统计测量手段。忽视这方面的研究,母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就可能流于一厢情愿。这是若有所悟之二,语文教学不能违背母语学习规律,但不能用母语学习规律代替语文教学的"规律。

母语学习是一种终生行为,而语文教学必须在班级教学模式下进行,不能没有统一的要求,不能没有明确的、普遍适用的效标。母语学习,一靠积累,二靠实践,语文教学决不能无视母语学习的这种一般性规律,否则就要碰壁。语文课本中某些学科知识之所以并不管用,就是因为这些知识并不反映母语学习的需要。但我们也不能简单照搬古人所倡导的“多读多写”之类的一般性主张。因为现在的语文课只是诸多学科中的一门,学生的负担能力是有限的。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在今天条件下能够让学生积累什么和怎样积累、能够让学生实践什么和怎样实践的问题,恐怕语文教学的效率仍然不可能真正提高。这是若有所悟之三。

若有所悟,就是悟得不透,离问题的真正解决还很远。而要想在较大面积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了,语文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才会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当然,这将是一个跨世纪工程。我们这一代人虽不无伏枥之心,但最终的希望是在年轻朋友身上。只要我们目标明确,积以跬步,锲而不舍,那么21世纪的中学语文必将成为一个既反映母语学习规律又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既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又能提高效率的基础学科!

第十四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初中作文教学体系点滴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双驾马车之一,它与阅读教学一起拉动初中语文教学前进。因此,作文教学的地位是无法言喻的。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教学,大体上遵循一条路子: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教师讲评( 阅读几篇优秀习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各行其职,双方的行为没有交叉,也不存在互动。因此,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个瓶颈,教师和学生都在黑暗中摸索,在寻找一条好的方法,教师能把自己关于写作的体会传授给学生,学生则在写作中感悟作文。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作文教学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对作文教学有所感受,并试图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以期对作文教学有所帮助。

传统的作文教学完全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转。首先教师对学生作文分数的定位是,不奢望高分,杜绝低分,以希求学生的作文成绩中等偏上。这种定位导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遵循一条保守的作文教学方法,对学生作文要求以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为主,对一些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和创新型思维,避而不见,有时甚至抵制,导致学生习作均采取中庸之道,较难出现精品。其次,选题单一。在作文训练中教师选题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教师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对中考作文进行反复揣摩之后,在潜意识中进行押题,并以所押之题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造成作文在选题以及写作中的思维僵化。二是,教师根据单元课程的类型,参照各种教辅材料上给出的参考作文题,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这一选题,既没有渗入教师的经验和情感,也没能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造成学生视觉上的疲劳,更别指望学生在写作中有所创造。

对于学生而言,由于教师教法陈旧和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大多缺乏灵性,缺乏生气,成为“ 八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作文表达的情感虚假。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结构中的独特地位,以及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输入的不通畅,造成学生作文过程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有过分拔高、不真实的感觉,或行文中缺乏仁爱精神,学生作文出现无病呻吟、胡编乱造、缺乏人文精神的通病。二是,学生写作模式化。应试作文教学造成的大量死记硬背和极端模仿,造成学生的作文思维模式化,学生在写作时从审题到构思、从构思到安排结构呈现模式化,学生作文中的人物有脸谱化、遇到的事件有类型性的倾向,作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现一致性,学生在作文布局上也呈现雷同性,甚至在语言表达上,学生语言也与课本、作文辅导书中的语言惊人的一致,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丧失殆尽。

所以笔者在实践中,试图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现状中出现的这些弊端,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扭转和校正。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是在教与学中的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在中国这种正在走向成熟的教育改革中的一种摸索。这种体验一方面重视学生个性的表达,生命力的张扬,用激扬文字、放飞想像、袒露心灵,来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同时,学生作文也应重视作文技巧的训练,使作文成为人类情感表达的方式,成为语言文字在篇章结构中的运用,讲求两者在行文中的浑然天成,而非一种形式上的呻吟,技巧上的八股。

笔者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经过摸索,认为突破作文教学瓶颈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在作文的教法上形成一个体系,一套独特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能展现学生的个性和才华,使全体学生在接受作文教学和训练时,能最大限度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这一体系的建立是个漫长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笔者试图从下列五个方面阐述这一体系的雏型。

其一,题目的虚化。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最传统的作文题目是一件小事、一个人物,对写作的要求大多是人、事的崇高之处对作者的感动和激励。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这类题目进而演化为最让我感动( 伤心……)的***、我熟悉的***在一定程度上,这类题目贴近了新课标的要求,但细细推敲,这类题目是一件小事、一位人物的翻版。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在一件小事、一位人物的作文训练中麻木。在教学中,作文教学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求教师将命题淡化,由学生自拟题目,写某种体验、感受、人物和事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可以使学生的触角伸展得很广,想象力得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增浓,同时,也能激发教师评改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

其二,构思多样化。在习作中,大多数学生一般只喜欢根据教师或作文题目的要求,拼凑成文,以应付作业或考试,很少在构思上下功夫。其实,一篇优秀的作文,总是在构思上闪烁着迷人光芒,所以作文教学体系的建立关键要教会学生在构思上下功夫。构思通常有逆向式、象征式和发散式三种构思方法。

逆向构思是构思出新的一种常用方法。逆向构思就是在作文中反弹琵琶,反其意而用之。强调逆向构思,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从超出一般常理的角度来确定文章的主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如“ 灯蛾扑火,自取灭亡”,常被用来喻指一切恶势力的可耻下场,而赞美革命者的壮举,其喻义又成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内涵。同样“,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褒赞“; 作茧自缚”是贬斥。逆向构思在不违反时代精神,不违背科学常识的前提下,是对思维定势“的 逆转”,它在辩证法原则的指导下,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开拓起着重要作用。

象征式构思是指在构思时,从题目的象征意义出发,挖掘出话题的深层含义。如在构“思 桥“”、 路“”、 网”等文章时,“ 桥”不仅可以指实物桥,也可指心灵的纽带,感情之桥“; 路”既可指实物路,又可指人生之路、求学之路、竞争之路、改革之路等“; 网”既可指实物渔网,又可指无形的互联网,还可指交际网、人情网、心网等。象征式构思的最大功用在于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原本丰富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发散式构思,要求学生排除已有的习惯性认识,将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向,无拘无束地进行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多途径、多阶段地分析、思考,从而提炼出鲜明、新颖的主题来。如“写 海”,通常我们提到海时,常感叹其博大的胸襟,用发散式构思进行思考,我们可以考虑到海的综合资源利用、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破坏、以及与海有关的各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等等,学生在多方位地考虑“了 海”之后,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话题进行写作。发散式构思训练学生从常规这一原点出发,经过各类变异,向四周发散,提升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此外,构思的多样化还可与文体的多样化结合起来,通过故事新编、寓言等多种文体来进行与众不同的构思,使作文更富新颖性。

其三,选材以情见长。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材料,才能给文章输送新鲜的血液,文章才会充满生机活力。选材要以情见长,并不是要求学生在作文时一味地拔高情感或伪造情感,无病呻吟,只有真情,才能打动读者。

选材要以情见长,首先要教会学生善于在平常的材料上挖掘出人物的深厚情感。在平常的作文中,我们要立足于一些平时貌似普通的小人物、小事情,从中发现他( 她)们身上或事件中与众不同的地方,哪怕只是一点点闪光的地方,变换思维角度,拓宽思维空间,把它放大,从而使材料中渗透着作者的深厚情感。如,写母爱的文章举不胜举,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是,近年来,在网络流行的一篇美文《 疯娘》却将母爱的伟大推向鼎峰,母亲是疯子,无人能尊重她,儿子也觉得她丢了自己的脸,为了摘几个儿子认为甜的野山桃,母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平常对疯子的感觉是厌恶的,但一篇《 疯娘》却让我们看出即使他们身上也有着动人的`故事,教会学生从平常的材料中挖掘真情,可以消除学生长期积淀的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使其意识到平凡人物、平凡事件本身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其次,所选的材料要体现作者的真实情感。学生与作文之间的关系如同十月怀胎,学生笔端流露的情感应该是其在生活中长期积淀的反映,而不是为了作文而胡编乱造的文字。因此所选的材料中要渗透着作者的真情,这样的材料即使用平常的文字表现出来,也会字字透露着真情,从而成为一篇好的文章。如朱自清的《 背影》,通篇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却因为文中表现的深厚的父子之情,从而成为一篇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的美文。所以大凡一篇优秀之作,其中必定洋溢着真情。

其四,文体要出新。李渔在《 闲情偶寄》中曾说过“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将出新意识处处贯穿在写作中,在作文形式上进行独特的创造,才能实现作文内容与形式的全面创新。作文形式的出新多以文体出新为主。

在初中阶段,作文的常用文体一般是记叙文、散文和议论文。为了应试的需要,教师一般不鼓励学生采用其他标新立异的文体,学生也很少被训练其他文体。但如今的社会提倡“ 眼球”经济,一件质量好的商品需要一个好的包装,一本精彩的书需要一个好的封面,对于作文也同样如此,一篇好的作文也需要适合的文体来表现。除了记叙文、散文和议论文外,教师可以根据文章要求,引导学生尝试多种多样的文体,在同样的主题与选材中进行出新,如日记、书信、寓言、童话和科幻、戏剧影视、荒诞幽默、传奇演义以及杂文等各种文体,都能给学生学习作文带来兴趣,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作文的需要进行大量训练,以期在作文教学中能够新意无穷。

其五,语言富有生命力。古人认为“: 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神也。”古人尚且认识到语言表达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文章质量的高低。我们更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强调语言要富有生命力,贫乏苍白的语言不能表达丰富多彩和深刻的思想,一篇洋溢着优秀词汇的文章,可以使这篇文章处处闪烁着亮点,因此作文语言要象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赏心悦目。

首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中国文学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字、词的数量多,含义也多,每个字词有着自己独特的功用,字词是文章的基石。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同时,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各类字词,为学生掌握和运用大量的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文字。

其次要追求作文语言的个性化。学生应当通过大量阅读的启迪,对各种体验进行感悟,然后用充满生命质感和美感的语言来升华这种种积累,使学生的灵感在这字里行间跳跃。这样的语言才能体现学生的情感、心灵、生命及其生命存在的独特性。如长时期引发语文界讨论的孩子语“言 水很活泼”这句话,就是富有个性的语言。在行文中,有时正是这一个或几个词的出现使整篇文章焕然一新,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再次作文语言要富于文采和生动形象。所谓文采,就是要避免文字叙述干涩单调,枯燥无味,力争做“到 平字见秀,常字见奇,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这要求学生在行文时,语言丰富,组合清新,含义深远,对字词句运用自如,给人以行云流水的感觉。语言的生动形象,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使用各种表达方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灵活多变的句式、形象贴切的修辞,渲染出各种美妙的意境诉诸感官,倾诉出各种感情沁人心脾,令人产生清馨扑鼻的审美愉悦。如在中国文学史上,赋的地位和功用不可抹杀,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 上林赋》等,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学生作文中如能自由地使用这样的语言风格,将从整体上提升作文的质量。

李萍

第十五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情境作文教学例谈

情境作文教学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情趣激发为核心,注重改善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把作文教学与智能训练、语言表达、性情陶冶、思想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有机结合起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单一封闭式教学为多元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一、活动展现情境,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目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言之无物”的通病,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负担”过重、生活狭窄所致;另一方面,恐怕是教师忽视了学生间接经验的指导。因此,学生自然会材料枯竭,无话可写了。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其基本思路之一是“ 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为此,我们应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造活动、展现情境,调动他们的感官去含英咀华,捅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

1、游艺活动创设情境。喜欢活动,这是学生的天性和共性,活动中蕴合着字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进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工业园区,访问市场商厦、旧城新村、科技台站,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举行升旗仪式、演讲会、颁奖会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2、实践活动感受情境。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感知、体验中丰富了作文素材,如标本制作、科技实验、栽花种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区劳动、新闻调查、人物专访等。

3、表演活动体验情境。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扮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栩栩如生地创演或重演事情经过,让扮演者亲自体验事件中的人和事,让观看者素眼目睹事件的全过程,从而大家都能在写作中形象

[1] [2]

第十六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绵竹市什地镇学校:张祯恒

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始终是以前人所积累的成果为前提,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没有凭空的创造。在文学创作中也是这样的,没有积累就无从创造,就没有发展。

《聊斋志异》是一部古典名著,作者蒲松龄为求写作素材曾经开茶店广收天下奇闻,经过四十年的积累,终在晚年完成这部小说。美国有个作家,名叫杰克伦敦,他的房间里有着许多奇怪的装饰,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还是厨具上都挂着些纸片,每片纸上都记录了一些美妙的词汇。他把这些纸片放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为的便是方便他每时每刻的记诵。正是靠这种对语言和素材的不断积累,杰克伦敦才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才能写出《热爱生命》、《铁蹄》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中国古代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厚积薄发“的说法。近代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里说道:“写作必需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最甜的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作文离不开积累。

有人说现在社会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要学生头脑灵活,创造力就会是无穷的,因而思维能力的训练才是重中之重。诚然,创造能力是重要的,思维训练也重要,然而光有聪明的头脑而没有知识的积累,那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了。中国古代有一个名叫方仲永的天才少年,他五岁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后来却沦落成一个普通人,这是为什么呢?那便是他的父亲将他当作赚钱的工具,整天带着他走东家窜西家挣钱,不让他学习,没有学习便没有了知识的积累,没有了知识的积累,便无从创作,他能不普通?

既然积累这么重要,那我们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积累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探讨。

一、课堂教学以兴趣促积累以及写作方法的积累为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一切动力皆来源于兴趣。只有内心有了写作的欲望,有了积累的冲动,才会去主动积累。学生在语文中的积累兴趣,大多来自老师的引导。首先要多肯定他们曾经积累到的美词佳句。另外通过语文老师诗一样的语言去感染,激发学生去积累。记得曾听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拱宸桥小学王菘舟老师的一堂《长相思》,这位情感大师,在他的课堂中,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世界,让人感受着那荡气回肠的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和充满情感的写法,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学语文还有什么难度呢?所以你会发现王菘舟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都能说会道的,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都是优秀的,长此以住,学生的语言积累自然丰富。

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写作方法、技巧的积累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重要。如:我在教学《蒙娜丽莎之约》这一课时,重点讲到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讲到作者的观察顺序,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讲到写作方式时,注意到作者不光写了自已看到的,还写了由此而想象到的,这些方法的积累,会在学生作文时产生质的飞跃。

二、课外阅读,情感的积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如果没有情感的流动,就会显示出苍白无力,索然无味,书之所以感人,那全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呀。从我们学生的作文中,我们会发现部分同学根本无法表达出自已的真情实感,更多同学则无病呻吟,原因是什么?情感的积淀不足,表达方法不对。而这些情感的积淀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它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慢长过程。因而课堂中无法实现的,只有借助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自已,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只读了两年小学,几乎没有受过所谓的正规教育,但他酷爱读书,正如他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也正因为这样高尔基才成为万人敬仰的大作家。

我在课外阅读中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将学生读课外书的情况同他们的期末考核挂勾,学生多读一本书,期末成绩便可以加5分,这样学生的阅读热情高涨。学生读的书多了,与文中人物同悲同喜,同呼吸共命运,这就产生了情感的积淀,积淀下来的情感的种子,必然会在写作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三、课外阅读时,背诵规范性语言及材料的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文字便无法书写,没有词句完成不了文章。字、词、句便是文章的"米”,然而现在语文对于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好像不够。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整学期要求学生背诵的内容不到2000字。中国古代是多少?再看看我们胡适、巴金、茅盾、老舍,这些大师级人物,无一例外不是在少年时期下了背诵功夫的。巴金曾说过,我不懂什么章法,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背诵便是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呀!

背诵自古以来就是读书写作的一种好方法。中国的私孰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背诵是最主要的手段。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是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钱钟书先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的背出来,正因为他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词汇,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才能旁征博引,一个人不会背或背的东西少了,作文起来肯定困难。

为了加强学生背诵,在课外我收集了近百篇古诗文经典,近百段现代文经典。鼓励学生每周各背两段,以背诵质量作为本期语文考核的一个方面。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学生一定能积累到更多的规范性语言,也一定会对他们的写作有所帮助。

总之,作文教学要重在积累。当写作方法、表达方式,完成了量的积累;当情感达到了量的积累;当规范性语言材料也完成了相当量的积累,便会在作文中产生质的飞跃。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谈积累 教师随笔]

第十七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韶关市仁化县周田中心小学  龚洁云

,马加爵事件轰动了全国,这是件令人震惊而又痛心的事。有关专家就当事人的心理素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它也引起了我--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深地沉思:现代教育缺少什么?20世纪70年代初,辅导即心理教育的观念开始在美国教育界兴起。心理学家莫舍和斯普林特尔针对美国当时的教育现状,指出现行学校中并没有真正的“心理性服务”的存在,学校教学工作主要仍是把知识告诉那些已养成被动习惯的学生,除了智能的发展之外,不顾其他。在此情况下,就会有许多副作用、反效果产生,严重地影响到学习动机及自我概念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现状何尝不是如此!是的,我国的现代教育缺少的正是心理教育!要改变这种状况,最迫切的是精心设计并实施心理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辅导艺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 树立心理教育理念,发挥辅导职能。

某研究表明,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同时具有三种属性和功能:管理、指导和辅导。随着人在教育活动中主体地位实现程度的变化,教育活动的属性和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而随着教育现代化历史进程和主体教育价值理念的弘扬,当代教育走向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终生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从而赋予教育者以辅导的教育职能。这就必然对现代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角色期待、职业道德和行为模式提出新的要求。相对于教师的“社会代表”、“道德楷模”、“课程专家”等传统的社会角色,辅导赋予教育者“服务”、“协助”等角色职能。因为辅导是辅导者协助当事人解决心理问题,为当事人的心理发展服务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与互助关系。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当事人处于中心地位,心理辅导人员是当事人的朋友、咨询对象和服务者,因此,在学校心理辅导中,教育者承担了激励、关爱促进学习者成长、发展的服务者和助成者的社会角色。这种以服务和协助为职能的辅导者的行为模式,必须特别具有爱心,耐心、深邃的洞察力、善解人意、擅长沟通,还要自信,民主和富有创造性。现代教育的辅导职能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变革传统的人性观和教育观,重新摆正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注意对学生发展障碍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尤其注重于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帮助学生充分发展其潜能,促使人格的健康和完善。

二、 课堂教学渗透心理辅导,培养奋发向上的班风、学风。

课堂教学渗透心理辅导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把学生的学习心理潜能、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主体精神视为比课标、教材更重要的教育资源。既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的教学和训练,更重视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个性、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范导。实践也证明,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和主动性、积极性等。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提供更多让学生成功表现的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求知欲、参与欲,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从而有效地提升自尊感。我班的小成同学,语文、英语、数学三科测试总分不上40 分。同学们都看不起他,很少与他玩耍。我发现小成同学是个热心肠的人,协助同学做值日,给生病的同学端水递药,帮舍友洗晒被子……针对他的表现,我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班里的一些小事务也让他去做。渐渐地,同学们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一些同学还主动去辅导他的功课。如今他已能背诵简短的古诗,认读一些成语、名言警句,课堂上也敢举手发言了。辅导教育是一种教育主体间的“自助、互助、他助”的互动教育关系模式。正是这种以教育者与学习者、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动、合作的主体间的“自助、互助、他助”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得到自尊、自信、自强的情感体验。学生爱学、乐学,何愁班风不纯,学风不正!

三、 巧用辅导技能,做好扶差工作。

经济社会的浪潮把许多家长卷入了打工行列。小学生年纪小,自理能力差,自制力弱,是非观念不强,少了父母在身边督促,会生出许多麻烦,如不能合理支配零用钱,课余时间迷恋游戏机,盗窃同学的财物,早恋等。要预防和解决上述问题,不是一般的教育手段所能办得到的,巧用心理辅导技能,效果会更佳。心理辅导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最大的区别就是不采取“指示”和“训导”的方法,而是引导当事人自我分析,体会自己的真实感受,客观地分析问题,使当事人认识自己,直面人生。心理医生惯用的聆听,会谈、分析、解决问题的艺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1)聆听的艺术。要全面地、真实地了解学生,教师必须学会聆听,经常到学生当中去,细心地、耐心地听听他们的心里话、牢骚话。还可以通过日记“听听”他们的悄悄话。做他们信得过的朋友,成为他们的倾述对象,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2)会谈的艺术。会谈是为了了解学生的需要,他的优点和缺点,识别他的问题性质和引起问题的原因。刚开始,他们也许会沉默不语,又或前言不搭后语,这可能是紧张所致,又可能回忆错误或因为种种原因而对某些细节有所隐瞒。所以,我们要运用会谈技巧(营造聊天式的轻松氛围、用嘘寒问暖感化……)去引导学生说清全部事实,在必要时作调查核实,或在会谈中运用对质将事件澄清。(3)分析的艺术。在会谈的基础上,我们要以接纳的态度协助学生作更深的探讨。分析是一个学习过程,而且主要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习认识自我,学会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自我分析,从而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4)解决问题的艺术。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五年级的男生小谭在一次单元测验作文里写道“……这是我最烦恼的一天,因为她不理睬我,晚自修前,在教室里她和其他同学有说有笑,我冷漠地看着他们,我的心在泪流不止,我那么喜欢她,她却不理我,我痛苦着,她还和其他人玩得那么开心。我真恨不得用双拳去狠击墙壁,用头去撞墙,以减轻我内心的苦痛。这一整晚,我都无法学习,我用笔在手臂上刺了个‘文’字。……”这篇作文我给了28分(总分30),写得情真意切,太感人了。改完试卷的当晚,我以改错别字的理由把他叫到了一间无人的教室,我把试卷摊在他面前,说:“你这篇作文写得太好了,因为错别字太多,我扣了2分。你看,这个字应该……”“老师,这件事是真的。”我没有作声,停了一会,他强调说:“作文里说的事是真的。”“那你愿意和我谈谈吗?”他点了一下头,我心平气和地问:“你喜欢她多久了?她知道吗?”“有两个月了,我给她写过信。” “她给你回信了吗?”“回了,她叫我不要干坏事,不要和那些不三不四的同学玩,要认真读书。” “真是个懂事,上进的女孩,怪不得你会喜欢她,你很有眼光!这一段时间你表现这么好,一定是听了她的话吧?!”他腼腆地笑了笑。“这件事你家里知道吗?” “我跟读初二的姐姐说了。”“你姐姐怎么说?”“她说这样的感情不长久,有很多同学上了初中就变了。”“她说的是事实。那你想过你们一起上大学、一起工作的事吗?” “上大学?也许她可以,而我不敢想。她那么优秀,上大学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你也不差呀!我的一些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成绩还没你的好,现在他们不也在大学读书?只要你努力,你一定行!”“老师,您不生我的气?”“不生气!这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管男女,到了这个年纪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许多人会把它藏在心里,把精力、把时间放到有意义的事上,比如学习、运动等。老师也曾经年轻过,能理解。不过,就这件事我想向你提几点建议,你愿意听吗?”“您说吧,我听您的。”“第一,这件事不宜宣扬,越少人知道越好,包括你的父母,免得她受到不必要的干扰,影响学习。第二,你们可以象好同学,好朋友那样交往,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但要避免单独在一起,不能做任何伤害她的事!你听过一些初三女生体检时发现身孕的事吗?”“听过。”“那你应该明白老师担心什么了,那样的事对男孩来说,也许是小事,但对女孩来说,就是影响一生的大事。你一定要答应老师,不能和她单独约会!”“我答应您。”“我知道你是个讲信用的男子汉大丈夫,你这么明白事理我就放心了。努力学习,但愿你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次谈话过后,小谭的精神面貌变了很多,上课更专注了。接下来刚好学校要举行校运会,小谭是个体育健将,我就让他负责组队、训练等事宜。我留心观察了女孩“文”一段时间,发现她并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找她谈了。显然,这个问题圆满地解决了。我想,定是我对他的尊重、理解的态度促进了他对自我的领悟。解决问题的艺术,就是要我们给孩子更多的宽容、理解、尊重、信任、赏识、激励、等待。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的鲜活鲜活的生命!当然,要想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我们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帮助他们把兴趣、时间、精力转移到正轨上来。

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避免“马加爵事件”的发生,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和辅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使教学过程与辅导过程相互渗透,一方面,辅导通过教学情境实现心理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教学运用辅导方法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在知识教学中实现心理发展。

[谈心理辅导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十八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作文教学点滴谈(网友来稿)

台山市新宁中学 滕辉明

近年来,我对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一改过去全力教学生全面审题,正确立意,如何使中心明确,材料充实,如何使语言准确生动的传统做法,把重点转移到深入学生实际,教学生认真体验生活,疏通源头活水,扩充阅读面,加强形象积累,学会现象思维,充分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上来,初见成效,反应良好。三年来,我所教的学生的作文有十几篇在市级或市以上刊物和竞赛中发表和获奖。

一、走出课本,疏通源头活水,深入学生实际,教学生认真体验生活。

现行语文教材是我们过去作文教学的基本依据,大多是鲁迅、老舍、冰心等名家的大作。毋庸质疑,用来进行作文教学当然有用,但它们的时代性强且有些语言让我们的学生难以接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把文章写好,就须有活水源头。源头何在?不在课本名作中,那只是清源,而不是活水源头。真正的活水源头在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在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因此,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课本上的名家大作中走出去,深入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使作文之源头活水不断地流出。

学生目前的作文与其生活之源处于几乎断流的状况。这种状况的形成,我分析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过分地依赖课本,大量的作业和考试使学生成天地陷入其中,不堪重负,脱不开身;二是因为学生不认真体验生活。之所以过去同学们写《我的爷爷》,都会把自己的爷爷写成鹤发银髯的老寿星,而且都会讲故事,其故事比爷爷的胡子还多呢!这种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的现象,是因为不认真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表现。因此,我在作文之前,先把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对写作对象及其有关的事物作观察、记录,然后在课堂上限时完成。实践证明,这样作文,学生有东西可写,而且思想明确,语言生动。

我作为指导者,常与学生一道观察,并了解他们的生活、感情等。不懂得学生的实际生活,就不知道学生写的是真是假是正是错,就失去指导者的资格,否则又会走到老路上去。照本宣科,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启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外,我常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写同题作文。为此每个学期我都写了不少作文。这些作文我并不摆先生的架子,而是有意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素质水平。我把我的作文在课堂上读给学生听,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甚至有意识地选择性地模仿。

二、指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取得间接经验,积累形象。

疏通了源头,还不能写好作文。因为命题者并不完全依据某个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命题,而必然会涉及学生现实生活以外的很多方面,而这些方面靠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是无法涵盖的。长江奔腾万里,波澜壮阔,是因为它不仅有天下第一的青藏高原为源头,而且还因为它是千支溪流的汇集。写作也是这个道理,过去有些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有的简直是畸形。如有的数学可以考满分,而作文却错字错句连篇,惨不忍睹;有的连广东省会在哪里却不知道。因此必须指导学生扩大阅读面,汇集知识,积累形象。否则就会使已经疏通了的源头活水因流程太长而断流。

我指导学生阅读,既要求学生既要读也要看。读书读报,看电影看电视,有条件的还可以上因特网,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增加新知识,积累新形象.坚持课内外结合以课外为主;古今中外,以中以今为主;概念形象相结合的以形象为主,一般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以个别为主,文科差的多看文史,理科差的多看科普。还根据学生的特别爱好来指导,我班有一个同学喜欢诗歌,我就指导他看诗词,他现在不仅散文写得好,还会写诗填词,这恐怕在中学生中少有。这样的指导,源头有活水,又能汇集各种知识,就不会腹内枯竭,而会文思泉涌,下笔通神。

三、教学生正确处理思维与表达的关系,发挥思维定势的作用。

过去我对表达内部的关系处理抓得比较多,但效果并不明显。后来我有关思维科学的书籍,发现专抓如记叙中的抒情,议论中的叙述等表达内部关系的处理是个失着,明白了表达与思维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于作文的全过程,表达是思维的外在形式,其实质是思维问题。叙述、描写、抒情、说明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依托的,议论是以抽象思维为依托的,要想写好,首先要想好,于是,我在作文教学中重点处理好思维与表达的关系,特别重视形象思维在作文中的运用,因为形象思维目前在学生中是个弱点。

关系明确后,我就着手抓训练。比如描写时,就试着把形象思维的分解组合与联想同修辞方法结合起来,当学生需要描写某一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就指导学生从记忆中分解出与陌生事物具有相似性的具体形象(表象)来,然后选择一个理想的同陌生事物用比喻词联结起来就成了比喻......依类指导,用不着上什么思维课,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

在训练中,我还注重给学生进行思维定势训练,作文的定势有点象下棋中的套路。多种多样,如议论文有“三三制”、“五步式”结构模式,修辞上的整句和散句的结合,写人物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事件的 结合,描写中的行为、心理、外貌板块,写事的完整情节与细节的结合等等。例如当学生在举例论证时,就指导学生立即联想一些与此性质相反的例子以形成举例论证与正反对比论证的组合板块。实践证明,这样训练有助于在作文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准备状态,有助于形成敏捷的直觉反应,对于限时写600字的短文非常实用。我的不少学生掌握了几种套路,写起作文来既不会写不满字数,也不会临场手脚无措。

作者邮箱: tenghuiming@163.net

第十九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张上明 [原创]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作文系列化训练,即使作文教学形成整体系列,按这个系列,分年级、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作文训练。

从目前的作文现状来看,作文教学系列化是有章可循的。因为现行的语文课本每个单元课文的后面都有一个“作文训练”。这个“作文训练”包括“作文范围”、“作文要求”、“作文提示”等。它的设计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系统性,而且每个“作文训练”都有一个重点。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呢?下面以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为例加以说明。

上课开始,教师告诉学生这次作文的范围是“写一篇借景抒情的记叙文”,并指出记叙文有记人的,记事的,也有写景的。那么这类文章以前学过没有呢?在学生回答“有”,并举出《白杨礼赞》、《井冈翠竹》等例子以后,教师给学生讲解如何借景抒情,即具体介绍借景抒情的两种不同方法:第一是情景分开,第二是情景交融。然后,教师指出借景抒情的关键是要“情景结合,感情真实”,点明重点。再指出借景抒情要注意三点:1、不要为写景而写景;2、景物描写要具体;3、恰当地运用修辞。

在讲述了借景抒情并明确重点以后,教师再具体指导学生作文。指出“情”往往是触景而生的。那么你看到以下的“景”会产生什么“情”呢?(或者说这篇文章要抒的“情”是什么呢?)教师板书作文题:《校园中的一角》。学生回答:本文要抒的“情”(也就是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赞美校园之美,抒发热爱学校、热爱老师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要学生思考,要抒发出这样的“情”,必须借怎么样的“景”呢?学生(准备写学校科教楼的)回答,可写的“景”有:1、科教楼的壮美外观;2、科教楼实验室完备的设施;3、师生做实验时的情景等等。这时,教师再指出怎么样才能借“景”抒好“情”,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情景结合,感情真实”。师生还可以共同分析另外的文题,如《家乡赞》等。

在进行了以上的作文指导以后,教师可再给学生读一篇范文,并作适当的评讲。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作者把景和情紧密结合了起来,有真情实感。

由于这样的指导具体而又重点突出,学生作起文来不再感到费力。有些学生写得得心应手。从这次写作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真情实感。有几个学生还写出了水平较高的文章。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再次点明借景抒情的重点,使学生在本次作文训练中自始至终把握重点,增强了写此类文章的能力。

当然,我这里谈突出重点,并不是指突出一点,不及其余。其他的要求可适当地作一些提示。如讲到《校园中最美的一角》写什么景时,我就提醒学生写作时要详略得当。

总之,作文教学只要能按照“作文训练”的系列化要求,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对学生的作文能力逐项进行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逐步明显提高。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1993年第9期)

版权所有 (c)    上明语文网  

第二十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论坛精华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94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朱诵玉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教学又很难把握,虽然也有一些人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却没有人能找到一条普遍适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人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经过摸索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拿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课文范例作文教学

在每上一篇课文时,我都强调它是一个例子,可以从中学到有助于写作的一些知识。例如《老杨同志》,重点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学习本课之后,便让学生及时练习人物描写;《俭以养德》,重点学习“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的写法”,便让学生练习写驳论文。这样就能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课外练笔辅助作文教学

课外练笔往往是语文教师布置的一项常规作业,如果利用的好,那么将对作文教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以鼓励为主,少批评。在给学生练笔下评语时,多找其优点和长处,并加以表扬。每期选几篇优秀或有某一方面长处的文章作范文,采用轮换制尽量让多一些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水平就容易提高。

尽量帮学生发表作文。语文不像数学那样容易检验对错,也很难有成就感,学生努力了一段时间后不见成效,就会放弃。而经常帮学生发一些文章会激发其写作兴趣,促其写作水平提高。同时,还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向外投稿。

三、作文批改,形式多样

其实,作文教学的重点还在作文的批改。作文批改除了上文所说的应以鼓励为主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师的精批细改和面批。这是常规的方法,也是比较有用的,但面对大量的作文,这样做费时费力且效果不明显,往往是出力不讨好,事倍功半。

作文互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互改作文可以安排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作文打乱散发,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评改标准,学生按所给标准评改。这样做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作文时,会特别认真仔细地去发现其不足之处,这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写作时就不会再犯。同时,学生还学会了怎样修改作文,这比教师当面批改要强得多。

四、多次重写,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作文批改过后并不就完事了,还要让学生重写。如果有可能的话,实行多次重写,直到比较满意为止。文章是改出来的,多次修改之后,文章的质量就上去了,在向外投稿,容易发表,也就促进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也就容易进行。我班坚持如此而为,确起到良好的效果。

当然,作文教学这块园地还有待大家去开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方法如何,只要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行了。

二0五月

[例谈作文教学(论坛精华帖)]

第二十一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新教材作文教学摭谈

《新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方面的修订,一是提法的改变,把中高年级的“作文”改称为“习作”,旨在进一步明确小学作文的性质是练笔,即“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二是由淡化文体的要求,《新课程标准》高年级作文的提法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和常用的应用文等。”在表达上没有明确提出“有中心”的要求,条理方面由“有条理”降低为“有一定的条理”。这样做,旨在减少学生在作文上的压力,能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真实地写出来。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依据“新标准“进行高年级的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 培养阅读积累语言的习惯     大量的阅读和扩大语言积累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语文教改实验中已有定论,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量和背诵量作了具体的规定:课外阅读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我认为,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尤其重要的是应配备充足的课外阅读书籍报刊,要跟上指导检查。要搞好“班级图书角”这个博览天地,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手头拥有课外书籍与要求甚远,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想尽一切办法,配备充足的图书。如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优秀少儿读物,其它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也应占一定的比例。其次,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习惯。比如采用摘录、剪报或运用电脑等方式收集、积累信息资料,养成及时记录、写出感受的好习惯。再者,一定要定期的指导检查,定时进行读书心得交流,这样才能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二、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记实作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因此,应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调动学生观察、实践、练笔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掘流。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观察自然与社会。在农村从事小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老师,要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走进农村生活,了解农村的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去目睹春耕秋收的场景,去体会“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含义,从而使学生幼小的心灵萌生自然真实、朴素美好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美好的自然景观,如日升日落、山河湖泊、田野村庄、孩童捕蝶、群鸭戏水等。这样学生让在真实生活中感受,并把它们引进课堂,使之跃然纸上。其次是引导学生实践,家务农活、手工制作,自然课的各种实验都要指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有所悟。只有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才有话可写,有真实的见闻,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 坚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言实践活动能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学生的实践出发,让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节目,每周摘抄3条新闻标题及主要内容,坚持写周记,记叙自己真实见闻感受;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学期办4期手抄报;让学生每学期种植一种植物,并写一篇说明实验过程、结果和体会的短文;根据个人兴趣特长,每学期参加一次讲故事、朗诵、书写等语文竞赛活动。这样,通过各种形式实践活动,加强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联系,以及学科间的融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四、 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作文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忽略学生的差异,拘泥于“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或“统一内容、要求,指导成文”等僵化的模式。结果,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张扬,更缺乏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记得习作《一个值得敬佩的人》时,全班近一半的同学描写清洁工人大清早清扫街道,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敬佩。我们知道,作文是个性化的产物。“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事物感受也不尽相同,写作也应各具特色。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得好:“我看作文教学‘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既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怀地释放出来。”要让学生情感释放出来,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任何强求都会影响到“尽情释放”的效果。如让学生写《――我想对您说》,大部分学生都是想对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我们将努力学习,用优秀的成绩来报答您。”可有这样的一位同学,他说:“老师,借这次习作的机会说几句平时不敢说的心里话。教师,我们都是农村的

[1] [2]

第二十二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作文教学点滴谈

疏于写作,是一些中学生的通玻或曰无甚可写,或曰心有言而难成文。每次写作,或随心草就以敷师责,或剽窃他人文章以哗众取宠,文思并茂者凤毛麟角。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心中那一池春水真是“波澜不惊”吗?

通过这几年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学生心中非无物也,难在发掘也。要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效益,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命题应贴近学生。

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些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但每天的日记却是洋洋洒洒数百言,道理何在呢?我认为是干巴巴的命题难以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就好像让身体非常健康的人去描述痼疾患者的感受,是勉为其难的。因此,写作教师应多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包括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思维特点、感情活动等,使“彼觉有所为,欲罢不能,非倾吐不可”,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即使文句稍有不畅,却避开了“空洞无物”的大忌,解决了学生“不愿写”的难题。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

几年来,笔者尝试把每单元一篇的作文训练变为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效果也好得多。比如:在课堂上进行作文片断练习,或开头,或结尾,或人物肖像描写,或景物描写……然后随堂全班交流,教师稍加评点。学生把整篇文章分解为几个环节进行练习,互相取长补短,日积月累,整体写作水平便得以提高。同时,加强口头作文练习,或长或短,围绕主题任意表达,既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可提高他们组织语言、丰富词汇的能力。当然,锻炼和检测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完整的作文练习也是不可少的。

三、在作文批语上下功夫。

每批改一次作文,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感情的交流。学生作文是心灵的.流露、情感的抒发,教师批改则是思想的启迪、感情的疏导。若每篇作文的批语都是“句子通顺,结构完整”之类,不但教师觉得乏味,学生也会感到无关痛痒,以致熟视无睹。如果教师能在批语上花费一番精力,其结果会事半功倍。在一次作文中,一位学生写同学关系难处,人心叵测,自己很是苦恼。我就在批语中写道:“……不必如此,事在人为,以善良宽容之心待人,你会收获许多。”这位学生感到有人理解他,更加积极认真地写作,同时尝试着微笑面对生活,最终赢得了同学的信任和友谊。

如此看来,教师的批语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生的态度,故不可等闲视之,更不可敷衍了事。

四、开阔学生的视野。

古人云:“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阅读教学若仅限于教材上的几篇文章,学生便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除了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思考之外,我还经常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欣赏一些著名影片,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词汇,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给他们介绍了小说《第四十一个》,学生听得非常投入。课后,学生不仅把学校图书馆里的这部小说几乎借空,有几个还特地到书店里买来阅读,不少人主动写了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总之,中学生的心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他们更不是腹中空空的痴者。怎样吹皱那池美丽的春水,关键在于我们教师。

第二十三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谈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文章是想出来的” “写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立意、取材。对于这一块,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训练的重点。”老师要求自己的学生对一个作文题目进行很多方面的联想。

在作文的立意方面,尽量要“求新”。立意是文章的中心,只有与众不同了,才会吸引人往下看。

一篇作文,光有骨架是不行的,而丰富的想象就是一篇好作文的“血与肉”。 联想、想象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诸多优秀作家的名篇佳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语言的魅力往往得益于他们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对各种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而其中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无不凭借作者丰富的联想、想象来完成。“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色彩之中给人更生动的美感;“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虚幻之中给桂林山水以更美妙的情致。因此,作文教学的过程,也应是不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不断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语言去驾御思想,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丰富语言的内涵。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学生的语言才能不仅有自然平实的淳朴,更有生动鲜活的灵性。

联想、想象可以使作文的题材更丰富,形式更多种多样   学生正处于富于幻想、憧憬的年华,质朴的童话、神奇的科幻、梦中的未来都是他们最亲近、最向往的内容。作文教学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创造自己心目中的神话世界,让们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桥梁去放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他们在思想的遨游和情感的游历中,用自己的心更自由地去体验和感悟身边的世界和未来的生活。

作文应该是写的是自己的情感。对写作文不用抱有一种做作业解题的心态,而是把写作文当成是宣泄情感、抒发心声的机会,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情感写出来。

对自己感受最深的、最有价值的内容要充分展开。无论是往事再现还是想象虚构,都要投入进去感受它;一遍又一遍,仿佛将那往事重新经历了一次,或者将虚构的事实真实地经历了一次;直到把许多细节看清了,再用文字描写出脑中的画面,这样就是在跟着感觉写作文了。

[谈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第二十四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近几年来,中学作文教学出现了一种怪圈,作文教学实际上是只学不教。在语文这门学科中,作文教学是 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检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手段,许多教师却将这如此沉重的负担 彻底地转交给学生。从形式上采用大作文、小作文、课堂训练作文、课外练习作文等加大密度地写;从内容上 强调缩写、改写、仿写、片段描写、组合镜头,全方位分层次地练。然后便是教师认真地改错字、病句,反复 地画波浪线红杠杠,不同层次地下眉批和总评,如释重负地应付检查。等到学生从繁重的作文练习中解脱出来 的时候,面临着的便是不同层次的各类考试,当学生看到一个个陌生的作文试题时,却不知从何处写起了。作 文是一种思想创造,它要求学生速度要快,观点要明,要快速准确地审题构思,简洁条理地选择材料,清晰流 畅地写作表达。因此平时的单项辅导能使学生积极而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综合表达。考前的定向多维 辅导能帮助学生深思慎取地选择材料,精心快速地获得成功。如何对学生进行作文的多维辅导,培养良好的写 作个性呢?      一、走出校园,从社会生活中寻找材料。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是风平浪静的,校园生活的面比较 窄,供写作的材料有限。如作文题《童年》、《往事留不住》,同学们有了一句“记得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 伴在一起……”后面不看都知道是偷西瓜、堆雪人、捉小鱼、躲迷藏,这些都是每个人记忆中留有的一缕模糊 ,谁也记不清小时候是否作过这些事,使人读后没有一丝生活的亲切感。如《我的同桌》、《新来的同学》这 类作文题,许多学生都是写:同桌的沉默寡言是父母离异的结果,中途辍学是家庭贫困的原因,写新来的同学 一般都是女生,先是画“三八线”,然后是误会,再后来是同桌在期末考试中名列第一。这些情节现在实在说 不清究竟是谁抄谁的了,让人一读就知道是编的、假的,产生反感情绪。在作文辅导中,学生要走出校园这个 圈子,拿起笔来写社会上那些平凡的人。如《童年的事最难忘》这一竞赛题,有一考生这样写道:“抹不去的 都是泪,挥不去的都是情。细雨清明节,我牵着姐姐的衣襟站在这孤独的坟头看她烧那一张张薄薄的黄纸。雨 水伴着泪水,点点滴滴渗进了这草根盘的坟头。六年了,每年的清明节、除夕和我记不清的节日,姐姐都是这 样跪在坟头只是流泪,哭不出声……”这一考生选择的是一知青在贫困的洪水区为救一个捞玉米的姑娘被洪水 冲走的真实事例。这篇作文在终评时获一等奖,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将童年的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材料能 反映社会的一个面。在作文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突破他们的思维定势,选择那些别人看不到的生动画 面,给人以生活的真实美。      二、选择层次,从侧面反映生活。各类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书写量大,时间要求短,稍有疏忽就可能空 卷。针对这些情况,有的老师在考前辅导时,将作文分成几大类,分别写出范文,让学生背熟,在考场上学生 根据题目的类型,依题填文。学生作文时靠的是“背”,在写作过程中不会激发自身的情感,思想上无创作动 机,“作文”时只顾背结构,不考虑语言描写,即使背出一篇完整的作文,也不是学生的语言习惯,作文中的 “理”超出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这种作文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对那些常见 的作文题,不要构思一般的结构,立意不新的作文平淡寡味,不可能取胜。如《我的老师》、《平凡中的不平 凡》、《他在我心中》这类作文题学生一般都是写春蚕的形象:夜深人静时教师在窗下批改作业;风雨交加的 夜晚老师冒雨给病了的学生补课;蜡烛精神:讲着讲着倒在了讲台上,老师一个个都成了风烛残年、凄凄苦苦 的形象。这样的作文别人读了既不会沉思,也不会苦想,调动不了读者悲喜的情绪。如果《师魂》这部电视片 描写的老师是这样的形象,全国不会拥有那么多的观众。反映校园生活的"题材使用的频率比较高,对这类作文 题的结构不要只看到“春蚕”和“蜡烛”的一面,教师是一个普通的职业,我们写的是人,不是职业,人有立 面,有立面就可以从其他侧面来写,但表现的还是这个人的思想。如《我的老师》这个作文题可以这样立意: “周末的黄昏,一缕轻轻的烟飘散在细雨的街头,白布幡似的幌子下,一个熟悉的身影蘸着桌上的清水伴着手 指上残留的粉笔灰慢慢地画小小的圆,脸上显出忧虑和失望的神情。七八岁的小姑娘,浅红色的上衣,瘦瘦的 身影站在他的背后,踮着脚望着街头那长长的马路。今天我才发现,《正大综艺》上的‘难忘今宵,今宵难忘 ’那欢快的场面与我的老师在街头盼望周末一家能团聚的情景是一幅多么不协调的图案。我仰着头,闭上眼睛 ,数天上的星星……”采取这种求异思维立意,细细地描绘,淡淡的叙事,很俗套的题目也能写出真情实感的 文章。      三、浓墨重彩,使酸甜苦辣的生活酿出浓郁的情感氛围。在作文辅导中,尤其要注重语言的训练。准确的 语言叙事简洁,不拖泥带水,鲜明的个性语言能渲染文章的气势,生动的描写语句使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意境的 深邃、色彩的饱和、空间的浩阔。如湖北省第六届初中作文竞赛,初二试题《平凡中的不平凡》,有两个考生 的试卷立意相同,材料组合相似,但语言运用的差异较大。A考生这样写:“火红火红的晚霞涂抹在朴实的庄稼 汉子的脸上,反射出白亮白亮的光,两块稀泥合成的田埂上跳动着五颜六色的长辫子短头发,一个个长长的带 着似雾非雾的影子向那炊烟袅袅的阴影处移动。父亲‘哎呀’一声,抱着脚在水稻田里乱转,我跑过去帮他拔 出扎在脚上一块好大好大的破玻璃瓶,随手丢进另一块水稻田里,父亲瞪了我一眼,跛着脚在别人的水稻田里 摸起那些破玻璃瓶,踩着青青的草走向村庄,残阳如血,如血的残阳照在那鲜红鲜红的脚印上……”B考生这样 记叙:“父亲是平凡的,但他又不平凡。记得有一次我和他在水稻田里扯草,我把他脚上拔出的玻璃片丢进别 人的水田里……”后来在比较评卷时,A考生的试卷评为一等,B考生的试卷评为四等。由此可见,在同题作文 竞赛中,注重语言的色彩美能收到“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的艺术效果。      四、欢快与喜悦,忧愁与痛苦都必须表达一种崇高的思想和积极向上的主题。中学生作文存在着一个比较 普遍的问题是作文的主题不鲜明,不能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学生平时听家长的发泄、港台影视的负 面宣传、同学们的牢骚评价、老师对社会的模糊议论,使学生过多地感受到生活的不平。因此,学生作文时采 取消极的态度反映生活,用不信任的眼光来看待社会。教师在辅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他们从热爱生活做起, 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要详细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理解他们在生活中所遭受的磨难;了 解祖国过去沉重的历史,增加生活的忧患意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无论是鸦片战争的烽火,还是圆明园的 硝烟;不管是南京大屠杀的血泪,还是东北三省的沦陷。这一页页的历史都记载着中华民族的不幸,都诉说着 我们后代子孙的责任。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犹感枪声在耳,血光在目,耻辱在心,激发一种向上的思想,培养 一种不屈的精神。教育学生要看到社会的蓬勃发展,党的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有一个健康 的思想,在作文中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湖北省第六届高中作文竞赛中,高三作文试题《我有一片青草地》 有一考生这样写道:“又是一年的黄昏,我在那片树林边上找到了那块坟地,极小的坟地上长满了青青的草, 我牵着叔叔的女孩双膝跪下,望着那夕阳笼罩的坟头,拿出今年高考的录取通知书轻轻地放在坟前,点一柱淡 淡的香,伴着我心底的泪水,让一缕缕轻轻的烟带去我的呼唤,我要告诉那为救我而长眠在地下的司机叔叔, 我要用叔叔给我的生命去救活更多的人。”这一考生描写的是高考后在回家的路上,因心情不好直往汽车下坡 的路中间靠,司机为了救她将车开下河堤撞车身亡这一事情的经过。这篇文章没有选择车祸后的争吵,丧事后 的悲哀,而是描写了人善良的一面,歌颂了一代人的精神,赞美了我们这个社会。另有一篇考场作文,题为《 告诉你,我童年的一个秘密》,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时代把一颗桃树上的酸桃子送给了讨饭的父女俩,在母亲 的责难中,掩盖了这个秘密。作文写出了童年的纯朴与天真、善良和同情。后来谈到这篇文章的主题,要从一 个侧面来反映我们这个时代,作者加进了这样一句说:“如今的酸桃子再也不是油盐钱的寄托了”。这篇文章 在《课堂内外》发稿时某编辑说:这句话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变化,歌颂了党的政策,是点睛之笔。中学生的思 想一旦变得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作文中那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欢快的节奏就会展示一种美好的社会生 活。作文也就从对同学的几份刻薄,对自己的莫名惆怅,对社会的几份冷漠变得学会理解自己,善待社会了。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的思想意识。这是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进 行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在作文辅导过程中,如果能重视选择真实的材料来反映我们的生活;讲究深层次的悲欢结构训练自己的思 维;突出积极向上的主题加深对社会的认识;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渲染生活的环境,学生作文的写作层次将会 发生质的变化,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就会全面得到提高。

第二十五篇: 谈作文教学的四维辅导

谈低年级作文教学

从听说读写入手,带领低年级学生步入作文的殿堂――谈低年级作文教学

杨 霞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新滩小学)

摘 要: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刚刚步入学习的大门,但对这一阶段学生写作的培养却是一个被大多数人忽视的问题。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就低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作文教学;听说读写;低年级

小学作文何时起步?一般认为,小学生从三年级起方可进行写话、写段等基础训练。其实,在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外部丰富多彩的生活使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也变得见多识广了。虽然他们认得的汉字还不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产生强烈的表达和创作欲望。而且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不久,他们的想象力特别丰富。

遗憾的是,目前我们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还停留在组词造句的训练上,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小学生早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难道我们还能这样做吗?何况现颁布的新大纲要求低年级学生要写简单的纪实和想象的作文。所以我们就应该在这个方面有意识地去训练。

从感知语言文字训练使用语言文字训练,也就是让学生从听、说、读、写四个步骤进行。

一、从听入手感受语言魅力

材料积累是写作的关键。胸中无竹,怎么能做事胸有成竹呢?所以要让学生多接触语言文字类的东西,如教师对事物的描述,同学的讲述,还有一些录音故事等,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中华文化的语言如此美妙动听,从而也开启着那些“小可爱”的智慧大门。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听的训练。把学生先分组在一起,然后让组内学生讲故事,让组内其他成员听故事,复述故事,哪些地方没有讲明白、听明白都可以补充,直至把语言表达清楚为止。或者让学生集体听录音故事,后分小组把自己听到的最精彩的一段话给大家讲出来,其他同学可以竞赛“谁听得最仔细”.

这种训练让学生常感知语言文字,从而积累了材料。这也是在为“巧妇”储存许多米,从而有选择地做出可口的.“有米之炊”.

二、从说开始训练表达能力

这是学生开始初步地使用语言,当然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话有区别,那不是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它具有一定的说话目标,是针对一个话题而展开的“说”.如学生刚一入校,就坚持每天下午课前说五分钟的话,那么话题应由老师来定,刚开始在每天中午放学时候告诉学生,让学生有思想准备,中午一到校,同学间自由交流。下午的预备铃一打,就由几位学生来说,说的内容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或表扬,坚决不批评学生,鼓励学生多说,提高说话积极性,若有不明白的,可由乐于助人的其他同学补充。其实学生听的时候,也就选择性地取舍同学的语言,在自己脑中逐步形成一个优化后的语言群。

那么为了让学生能说得恰当,则要让学生多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尤其对新生都很新奇的一个环境――学校环境及生活,更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观察库。教师可利用这个很好的切入点设计话题。如:

第一周:认识新环境

1.讲讲教室的门窗、黑板、灯。

2.说说学校的操场有什么。

3.教学大楼有几层,每层有哪些教室?

第一周话题是学生最直接接触的,有坡度地进行练习说话,()说的时候由教师点拨,学生补充,变为自己说、竞赛说。

第二周:认识新老师

1.班主任姓什么,长得是什么样?

2.你觉得哪一位老师最好,为什么?

3.哪个老师最凶?举个例子说说。

那么第二周说的训练由静态换成动态观察点,这就存在个人意识的不同了,使学生不但训练观察能力,还培养思辨能力。

此项训练无形中在为学生习作打基础,让学生在语言上不再心中无数,口中无言了。这就依靠老师设计的话题要逐步加难度,并提倡学生有不同看法、说法,想方设法为学生开启一片“想象天空”“创新天空”.

当然这个说的训练也可以同时配合听的训练进行,但是时间就不能安排到课前五分钟了,则要特意安排一节语言实践课。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梦到的都可以表达出来,确确实实让学生“我口吐我心”.

三、从读抓起积累语言基础

学生多读课内、课外读物,笔下怎能不生辉呢?但儿童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乐于和大家一起读书。一起竞赛:看谁读得速度快,看谁读的内容新。因此,在自习课上应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并且有意识地定期进行奖励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得意读书成果告诉大家。或文章、段落优美或内容新奇、引人,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这很好地为习作铺路搭桥,让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联通起来,消除了让学生一下子步入书面语言的障碍。

四、从写落实促进作文能力

对刚步入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会使用语言进行书面交流,那么不要急,可待学生学会拼音之后,再练习写语言,这就先从简短的一句话入手写,刚开始,应有教师指导。如安排以“我的亲人”为主题的话写一周。

周一写:说说我的家人。

周二写:介绍一位亲人的特点、爱好。

周三写:写写你最爱的人。

周四写:在你的亲人中最有趣的是哪一位,他怎样有趣?

周五写:写写爸爸的坏习惯。

这样一周一个话题,学生则按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并用语言表达同类话题,利于指导学生写话。因此,教师可利用“抓、扶、放”的手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学生也轻轻松松地表达了自己的心中言。

随着一天天的进步,则让学生训练多写话,写多句话,甚至到写段,把话说清楚。但写段由于时间较紧张,最好实行循环日记形式,学生以五人为一组合作写日记,从周一到周五分别依次让这五个组员来写,一周评选“最佳日记手”和“最佳日记组”.

学生的积极性就在于能在集体中占突出地位,因此教师越是注重表扬和鼓励,学生习作越来劲。因此,我们作教师的应注重好听、说、读、写这四个环节上的表扬与鼓励。将这四个环节有机地穿插在一起进行,让学生真正地遨游于语言文字的海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语言文字的表达者,让学生真正成为习作、写作中的快乐者。

参考文献:

[1]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M].山东教育出版社,-09.

[2]王友声。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笔记[M].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06.

延伸阅读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利用网络资源,优化作文教学网友来稿范文汇总六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1-22
生活中的内容积累多了作文就有了可写的了,但在写时应该还得注意材料的筛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学作文教学汇编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1-22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感悟【十八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22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浅议(通用1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1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利用网络资源,优化作文教学网友来稿【七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11-16
作文,是一个词语,意思有两种,其一是撰写文章,其二是指学生的写作练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策略(合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16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浅议(锦集2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3-11-11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二学期初中阶段汉语作文教学计划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1-09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计划(合集12篇),欢迎品鉴!
2023-11-04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写人作文教学教案(合集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3-11-04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