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
一位作家在他的文中写到:在宁夏、贵州、四川小凉山等地区的山沟沟里生活着大小村落的穷苦人家,可以看到吃饱喝足的大人或是小孩,很安详地晒着太阳,他们很穷,却很快乐。有些人纳闷了,他们既没有舒适的屋舍,也没有富足的吃穿用品,他们为什么可以如此快乐?
首先,物质是带来快乐的根本。连基本的物质都没有,又谈何快乐呢?就像小孩有了心仪的玩具,大人得到了合适的工作机会,能够得到丰厚的薪水,他们又何尝不会快乐?
其次,物质上的快乐和精神上的快乐是能够互相转化的。著名画家梵高,在世的时候不被社会认可。可是当他去世之后,作品风靡全球,很多人不惜重金去购买他的作品。因为用物质换来梵高的作品,能给画作的主人带来精神上的快乐。他懂得欣赏,内心里充满了对艺术的真诚。如果我们保持一种美好、积极、阳光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我们追求的将不是普通的金钱与名利这些世俗的物质方面的东西,我们想要的是永恒的、精神上的物质。有了永恒的、精神上的物质,我们就能快乐。就像开头提到的山区中的农村人:他们也没物质上的满足,他们只有乐观向上的心。山区中的人把缺乏的物质的快乐转化为精神上的富足,这样就比许多的富人有财富、活得更有意义。
然而,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精神的贫瘠有鲜明的对比,尤其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精神,追求物质。多少政府名人因为贪图钱财受贿赂而身败名裂,又有多少人因逃税偷税锒铛入狱。可见拥有丰富物质的人不一定拥有丰富的精神,拥有丰富精神的人不一定需要充沛的物质。
像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和州。当地的官员故意刁难他,安排他在南城面江而居。刘禹锡乐呵呵地写下“身在和州思争辩”的诗句,惹怒了知县。小知县将他迁至县城北门,还减半了房间数目。不料,刘禹锡不但没有抱怨,还触景生情,写下“人在梨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依旧悠闲自乐、好不快活,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只给他一间小屋。刘禹锡也没恼,潇潇洒洒写下《陋室铭》。虽身居陋室,却坚持自己的志行高洁。知县哪知道,他所追求的快乐,不是物质带来的,是那一颗永远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
再比如说孔子孔圣人称赞爱徒颜回的时候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就是说颜回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简陋的小房,别人忍受不了的贫苦,颜回却乐在其中。颜回为什么会乐在其中呢?因为颜回有着极高的精神修养,他在精神上的财富,远远超过了在物质上的财富。君子忧道不忧贫,颜回的安仁乐道展现的是精神上的平静与安宁。颜回勤奋节俭,被尊为“复圣”。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并非因为他的物质生活有多丰富。倘若颜回不注重精神修养,而专注着流连与物质世界,他又与世俗之人有何区别呢?
物质、精神和快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要找到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够把物质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转化,山区农村人缺乏物质却依旧快乐的事情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