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九节。古代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日月并阳,故名重阳,也称重九。
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当时已经有了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的习俗。在《西京杂记》中,也记载了西汉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的习俗,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长寿的风俗。
魏晋时,重阳的节日气氛日渐浓郁,重阳日宴饮尤其受到文人墨客的重视,至唐代此俗更盛。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想家乡的朋友们在重阳节相聚的情景,十分感人。
重阳日在唐代被正式定为节日,形成了重阳日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吃重阳糕等一系列习俗,并历久不衰,传至今天。
登高,是重阳节必行之俗,因此又称登高节。金秋九月,天高气爽,在这个季节登高远眺,欣赏河山之美,既锻炼了腿脚,又让人心情为之一爽,确实能起到健身祛病的效果;因此重阳登高在古代就已受到人们的重视。
重阳节也叫茱萸节。重阳日插戴茱萸,意在驱邪。茱萸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消积食、利五脏等功效;古人将茱萸视为驱邪的神药。到了唐代以后,佩戴茱萸又增加了装饰美容、寄托离情的含义。
九月,古人又称菊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自古以来民间就有重阳赏菊的习俗。在古代神话中,菊花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含义;而在儒家文化中,菊花又象征着清寒孤傲的君子品格,因此尤其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
菊花酒是重阳时节普遍饮用的节令酒。古人认为菊花有养生的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菊花酒能“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痹,清百病”,因此菊花酒被古人看作是消灾祈福的“吉祥酒”。
重阳糕是重阳节食用的一种美食。因为“糕”与“高”谐音,故而重阳节吃糕又有了高寿和步步高升的寓意。重阳糕主要用米面、果料蒸制而成,过去,糕上还塑有动物形象。
重阳节的习俗一为驱邪强身,二为社交游乐,有益无害,因此一直为人们所遵循。时至今日,由于现代医学的发达,重阳节的驱邪之意已流于形式,而社交游乐之意则愈浓。2006年,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阳节习俗得到了国家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