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那山•那水•那人

高三写景 |

时间:

2019-10-12

|

推荐访问

那人 那狗

【www.99888y.com--高三写景】

那山•那水•那人
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    于剑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题记
一    
我的家乡就在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龙潭峡景区入口处北边的那道小山沟里,距离“龙潭大峡谷”的石牌坊仅有一里之遥。
我庆幸!我骄傲!因为我是石井人!
1982年8月,当我因身体残疾的原因,不得不告别母校——石井乡山沃初中,泪水涟涟,回乡务农的时候,我没想到,我还能再次走出家门,重回母校,不是就读,而是任教!
1991年8月,当我因赴晋治病,债台高筑,不得不哭别母校师生,一步三回头,在8月17日那个炎热的午后,怀揣兄弟给我借的40元钱,形单影只,背井离乡,远走豫西名镇——铁门的时候,我没想到,这一走竞再也没能回头!
2008年3月,当故乡的漫山遍野开满金黄的连翘花,开满粉红的桃花,开满雪白的梨花,我作为“魅力石井”笔会新安文学爱好者之一,应邀回到故乡石井的时候,我没想到,我的家乡仿佛换了人间!
二    
3月27日下午,当我们一行30余人,在笔会组织者的精心照料下,一边听着导游员娓娓动听的解说,一边尽情饱览黛眉秀色,互勉互励,历尽艰辛,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跋涉,终于登临海拔1000余米的黛眉山主峰——梳妆台的时候,同伴们一个个都沉浸在老杜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妙意境里,品味着汪国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的深刻哲理,分享着林则徐“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无限快乐,——而我,则凭栏远眺,循着导游员所说的“对面是镜子山,山下是镜子泉”的方向,穷尽目力,快速搜索着黛眉大峡谷之南那一座座似曾相识的山峰,如同故交邂逅,百感交集,惊喜莫名,思绪万千——
依稀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父亲出面承包了邻村的一片泡桐林的看护工作,每月报酬90元。这片林地就位于黛眉山下、黛眉峡谷之南、山神爷庙北坡的两道山洼里。农闲时多由父亲在此看护,农忙时则由我和弟弟“坚守阵地”。那时我刚十五六岁,弟弟小我两岁。由于年龄小,山高谷深,害怕野兽出没,所以每天太阳刚下山,我和弟弟就先做好夜间休息的一切准备工作,然后才闩门张灯,生火做饭。饭后兄弟两个围坐床上,就着昏暗的煤油灯,津津有味的读《红楼梦》,直至深夜。
起初每至夜晚,常常听到从黛眉峡谷里传来隐隐约约的人语声以及嘈杂一片的厮杀声。这一惊非同小可!吓得我们急急忙忙熄灯就寝,敛声屏气,久久难以入睡。后来天长日久,才从当地一户人家那里了解到,那是峪里乡政府在放电影。这样的护林生活一直持续到年底。
当时,由于看到黛眉寨西南坡也就是如今的梳妆台下似乎种有庄稼,黛眉山顶上似乎还有房子,以及大片大片的空地,不时还能听到稀疏人声,牛羊嘶叫,以为山顶住有人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黛眉寨无疑是一处与人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人间天堂!于是,白天有事没事,总爱坐在住处西边的小山头上,面对着高不可攀的黛眉山,愣神发呆:山这么高,山上的人怎么上去的?他们怎么住在那里?山上有水吗?他们不害怕野兽吗?他们下山赶集吗?他们与外界沟通吗?所有这些问题,直到忽然有一天我砍住了腿,不得不离开此地时,也没彻底弄明白,遂成谜团。谁知这一别竟是20多年!
直到2001年春天,初游黛眉时,这个谜团才彻底揭开。哪曾料到,当初在我心中一直被认为是偏僻、荒凉、闭塞、贫穷、落后的地方,竟是那样的神奇,充满神话色彩和迷人的魅力!更没想到,转眼之间她竟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真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闻名天下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3月28日早上8点钟,为了一睹荆紫山的丰姿神采,我们不顾昨天攀登黛眉的辛苦劳顿,不顾昨晚省市名家写作讲座直到11点才结束的疲倦劳累,一大早就驱车来到荆紫山下通仙观前。面对着高台耸立、道观庄严的眼前景象,我恍恍惚惚如入梦境——
我的家乡就在离此地不远的关郎沟南。“关郎春晴”“牧马古地”(我们当地人称它“放马腰”)等,对于我们而言早已司空见惯的美景,全都不在话下,倒是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烙下了不少痛苦的印记——
在回乡务农的短短六年间,我曾和乡亲们一道,拖着病残之躯,背着一百四五十斤重的牛腰一样粗的荆稍捆子,往返于家和放马腰之间。早出晚归,为的是一天能挣三四元的血汗钱和卖命钱,还乐得屁颠屁颠的!
我们的邻邦关郎村,一年四季没有水吃,全村老少倾巢出动,集十年之财力,耗十年之时间,在关郎岭南——我村人称笛子沟的尽头处,建起了一座小水塘。一管飞架,直达山顶。遗憾的是,由于水位太低,关郎村海拔太高,这一水利设施仅成了一道昙花一现的人文景观,现已毁弃,只留遗迹。父老乡亲哭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徒唤奈何!村子穷得连台打麦机都买不起,每年都靠我们村去援助,我父亲因此深得关郎村乡亲们的厚爱,因为父亲当时是村里唯一的农机员!
至于眼前的这座荆紫山,在那时,我听到的更多的是关于此地的闭塞、落后和贫穷。荆紫山南麓的上沟、井沟、窨头等村,以及山北麓的荆紫山后背村,由于地理位置和生存环境所限,好多小伙子找不到对象,而姑娘们则一个个远走高飞,不再回来。因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小浪底水库移民和整体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如今的后背村和上沟村,只剩下了很少的几户人家。旅游景区的强力开发,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少地多,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生意红火,以致于山外的游客一批批匆匆来到此地,匆匆看上两眼,又不得不匆匆离开的时候,望着他们这些生活在洞天福地的“活神仙”们,一个个羡慕得要死,——恨不得离开的是他们这些本地户,而留下的却是自己这些外来客!
那天上午,我从山顶下来后,在通仙观的院子里,看到了早年嫁到上沟村的我的一位姑表姐。她正在卖本地特产——柿子醋。只见那醋红润如玉,九元钱一瓶,生意红火得很,我同来的朋友们正在抢购。我不忍心搅了她的生意,没有上前打招呼,侧身走过她的摊前,我看到的是她一脸灿烂的微笑和满足!

在龙潭峡景区,站在刀碑石对面铺在悬崖峭壁间的台阶上,我注目凝神,竭力在记忆深处搜寻着峡谷南面山坡上的一条羊肠小道的踪影,可怎么也想不起来它所在的位置,更觅不到它的旧迹!
大约是在1989年冬,当时还在母校任教的我,按照学校的要求,带领本班学生,和全校其他师生一道,穿越整个龙潭大峡谷,到位于新安渑池接壤处的栎树扒、大天地村一带去背椽子。目的是搞勤工俭学,增加学校收入。当时走的,正是位于龙潭南坡的那条羊肠小道。望穿双眼皆不是,向身边一位做生意的一打听,那条小路就在峡谷峭壁之上的二道岩上!当时,我的学生都还是十一二岁的少年,背着三四十斤重的椽子,往返四五十里,又饥又渴;脸上汗水和着泪水流,脚上水泡伴着血泡生;一个个哭丧着脸,哭爹叫娘的,——时至今日,那种惨象,记忆犹新!有什么办法呢?学校穷啊!记得当时走到刀碑石上方时,有人惊呼:“那就是刀碑石!”一呼百应,一片哗然!
当时,我也怀着好奇的心情,探头往下看,怕的是以后再没机会光临此处!遗憾的是,由于是俯瞰,只见一片岩石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并没有多少出奇之处!没成想,二十年后,当我再一次故地重游时,竟会是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这里!而侧立千尺的刀碑石,依然静静伫立在那里,如刀似柱,向世人展现着她那千变万化的迷人风姿!可是,她早已不只属于石井,不只属于新安,不只属于洛阳,不只属于河南,——而是属于整个中国,属于整个亚洲,属于整个世界!

说起故乡的水,我的泪水比故乡的河水还要多。
先说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没在她身边生活过的人,提起她,有的只是激动,是兴奋,是心驰神往,是一睹为快!而对于一辈子生活在她身边的人,提起她时,更多的却是痛苦,是恐惧,是无奈,是无助!且不说她从黄土高原流过时挟裹的大量泥沙,浊浪滔天;也不说她喜怒无常,狂放不羁,每到汛期,总要有那么几次,轻轻“吻”上河岸的脸,淹没大片良田,夺走两岸百姓的生命和财产,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单是构成天堑,阻隔交通,就给两岸百姓的生活往来带来诸多不便。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每年的四月初八,每逢山西垣曲城的小满会。我的父老乡亲们,为了能到集上卖个板箱之类的什么东西,换几个钱贴补家用,顺便置办点麦收时节的必要农具,常常得半夜三更起床,挑起前一天就已扎挂停当的两个沉重的大板箱,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沿着盘旋在山间的羊肠小道,穿越新峪公路关郎至峪里黄河南岸段,为的是能节省点儿时间,以便在两天之内返回。当时年幼,心中对赶集充满向往。每每当父亲走后,心里怀着一丝怨恨,暗怪父亲绝情,——为什么不带我们一起去呢?
20多年过去了,如今,当我们一次次乘车穿越这一段父辈当年硬是用脚板一步一步丈量完的三四十里山路时,我只有对着那一座座从眼前一掠而过的山峰发呆、出神的份!而这一切,都和眼前这一碧万顷的万山湖——昔日那条令多少人望而生畏、谈之色变的黄河有关!

    我的家乡所在的青河川,是黄河的重要支流——大青河的必经之地。大青河发源于黄帝密都青要山北麓,纵贯整个龙潭大峡谷,在红崖山前与山窝河汇流,注入今天的黄河万山湖。青河川曾是古代中原地带通往山西绛州、侯马、太原一线的交通要道。可他留给我的记忆只有痛苦。
    由于地处青要山腹地,山高谷深,沟岔无数,河道纵横,所以每年汛期,山洪暴发之时,一道道愤怒咆哮的山洪——不,准确地说,应该是泥石流,就像一批批脱缰的野马,或者说是一只只正在发情的猛兽,挟裹着它能裹走的一切,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由于上学放学要经过好几道河,为了安全起见,需要家人护送。因为过不去河掉进水里,或是一不小心溅湿了鞋袜裤脚,没少挨父母的骂!在我的记忆里,刻骨铭心的镜头有两个:一个是1976年7月的一天,一夜之间,它曾卷走了原山沃大队几万父老乡亲整整为之奋斗五年的“农业学大寨”的赫赫战果——硬是用一锨锨土垫起的千亩良田,一条十余里长的人工河道,一道道护卫着良田的大坝。乡亲们悲怆至极,呼天抢地,欲哭无泪,徒唤奈何!另一个是1991年我离开故乡的前一天,流经我家门前的那条山洪,活生生吞噬了邻村一位花季少女的生命,她是我的学生——这是故乡留给我的最后一个痛苦的记忆!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又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诚哉斯言!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可没想到,就那么二十年左右的光景,昔日的穷山恶水,摇身一变,竟成了香饽饽,金疙瘩,聚宝盆!昔日人迹罕至,闭塞、贫穷、荒凉,只有山猪、野兽光顾的黛眉山寨,今日竟成了旅游胜地,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条绿色通道,成了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美丽的窗口!昔日名不见经传的荊紫山,转眼之间却成了道教圣地。洞天福地,道观巍峨;善男信女,远道而来,诚心上香,顶礼膜拜,青烟缭绕,香火日盛。如今,荊紫山道教文化节已由新安县人民政府连续举办了三届,成了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魅力四射的一个经典项目,一道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而龙潭峡风景区更是以它得天独厚的地质景观、古海洋博物馆等奇迹享誉世界,博得国际友人的啧啧称赞,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峡谷”!
    笔会期间,徜徉在故乡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欣赏着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品味着那一道道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人文景观,我一直在思考着这
样一个问题:“同是这一方水土,在20年不到的时间里,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3月28日,也就是“魅力石井”文学笔会的第二天,在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龙潭峡景区山景游道下山的路上,当我和几个同行者看到游道两侧遍布的山珍野味摊位前人头攒动、生意异常火爆的盛况时,忍不住就向一位摊主询问这景区的生意怎么个做法。摊主非常爽快的告诉我们,每年3—10月份,景区管理处规划的固定摊位,每个收费3000元。“划算吗?”“怎么不划算?半年下来,少说也赚它好几千哩!”听着他自信而又爽朗的回答,看着他们一脸的满足和笑意,望着这昔日地老天荒的深山老林里,现在居然有了电缆、路灯、冰箱、冰柜这些新潮时尚的玩意儿,无异于闹市商埠,繁华异常,——我们几个不胜唏嘘,感慨万千。话题自然转移到“当初是哪一位独具慧眼者发现了这片神奇的处女地”上来了——
那一定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到外面的世界参观过某个风景名胜区。很偶然的某一天,无意中来到了这里,看到眼前这些奇异的峡谷景观,突然之间,灵感闪现,异想天开:这里和我先前到过的某个景区的景致差不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那里现在已经是著名的旅游景区了,我们这里何不也试一试呢?这种思维的火花一经闪现,便迅速呈现燎原之势。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最后终于传到了某位政府官员的耳朵里。于是考察、动议、论证、评估、规划、开发……
那么,这个人到底会是谁呢?
应该说,祖祖辈辈居住在此的父老乡亲们,谁对这片土地都不陌生!每逢天旱时节,或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六月六龙晒衣”的前夕,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方圆左近十里八村的大娘大婶们,都会早早炸好果子,置办香纸——她们即使整年累月不舍得吃一顿肉,一年到头舍不得吃几斤油,更舍不得买一件衣裳穿穿,但这时候,却是惊人的慷慨大方的!——然后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到龙潭沟刀碑石下,到黛眉山顶黛眉娘娘庙、山下柏帝庙前,到荆紫山通仙观中、玉皇阁里,去烧香念经,去拜佛祈福!在我幼小的记忆中,我的妈妈曾随着村里的几位婶娘到龙潭沟刀碑石下去祈过一次雨。朦胧记得是半后晌从家里起身(据说去早了不灵验),翻山越岭,从如今的五龙潭瀑布北坡根上山,沿着崎岖坎坷的羊肠小道,从原来叫做“天梯”的那个岩石台阶上慢慢爬下去,来到现在天碑对面一线瀑东侧的那个整年滴水不断的小石龛处,匍匐于地,诚心上香,顶礼膜拜,虔敬祈祷,惟愿上天保佑,龙王显灵,让靠天吃饭的黎民百姓年年丰衣足食,时时吃饱穿暖。天长日久,这个小石龛便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龙王庙”!祈罢雨摸黑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当时只听妈妈说过,是到龙潭沟“刀下”去祈雨了。在天梯处,上哩上不来,下哩下不去,怕死人了!至于“刀”是什么,“刀下”是什么情形,我只能不得而知,一脸茫然!之后妈妈感叹道:“我以后是再也不去了!”于是,在童年形成的关于“刀”的阴影里,心里只有恐怖害怕的份!所以,当我现在踏着她们当年留下的足迹,来到这里,以一个旅游观光者的身份站到那个“龙王庙”前时,心底涌起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悲壮!——这,就是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尤其是龙潭大峡谷开发前,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当地百姓的全部价值,仅此而已!
那么,动议开发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各景区的“第一个吃螃蟹者”究竟是谁呢?是本乡本土、土生土长的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是进入21世纪以来景区初始开发时在峪里、石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乡党委书记、乡长们?抑或是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所有父老乡亲中的某一位?所有这些猜想,或许是,或许不是,或许都是!不管怎么说,历史不应该忘记这些改写本地区历史的这些人!现在,当我们一次次来到这里饱览了石井秀美山川的神姿仙态,饱了眼福,一次次收获着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一次次带着满意和惬意离开时;当我们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父老乡亲们,一次次来到这里,不再是祈求上苍赐雨赐福,而是与外面的世界来的客人进行物质与精神的交流和沟通,让人与人互惠,让心与心通邮时,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这第一个提出开发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各景区的人!不应该忘记已经并正在还将继续为景区开发无怨无悔、默默做着奉献的人!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自从地质公园申报成功以来,景区游客与日俱增。从去年春天开始,我的妈妈也开始学做生意了!她在家里采了各种各样的山野菜,拿到龙潭沟去卖;前不久到我这儿来,又告诉我,不说别的,现在单是每天到景区逛上一圈拾饮料瓶卖,也能卖好几元呢!这样说着的时候,她老人家那布满沧桑的脸上,每一道岁月留下的印记里,都盛满了甜蜜和笑意!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虽然景区的开发已初具规模,但我们不会忘记,当初,那些首开动议,到此考察、探险、论证、评估的人们,所遭遇到的匪夷所思的冷嘲热讽和非议误解!当他们风尘仆仆走下车来,迎接他们的不是热情的问候和盛情款待,恰恰相反,一听说他们是来“旅游”的,禁不住哈哈大笑:“值得一看的,就村头那棵大檀树!”更有甚者,当看到一辆辆满载游客的公共汽车从山外开进来时,有人还指指点点,窃窃私语,小声嘀咕道:“又来一车傻瓜!”这时候,他们全然忘了他们是祖祖辈辈不曾走出大山的人!全然忘了自己是守着金饭碗却一辈子只会从土里刨食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全然忘了自己的孩子走出大山只有招出去给人当上门女婿和从小看给人家当儿当女的痛苦和悲哀!写到这里,我又回忆起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邻村一位姑娘嫁到“山上”(俗称“坡顶”)五头镇时村民艳羡的眼神和啧啧的赞叹声:“人家这一走,可是跌进了福窝里,再也不会回来了!”
好在,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如今,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们的,除了热情还是热情,除了友好还是友好!至于当初远嫁他乡的闺女们回娘家拜年望夏过节时,却只有以游客的身份买票进入景区观光了!你想,此时此刻,她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她们的心里会是啥滋味?

此次回乡,很有一些人和事让我感动,让我激动,让我不得不对故乡的父老乡亲们刮目相看!
从新峪公路北冶与石井交界处一直到石井乡政府所在地,公路两边不知何时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人工栽植的的连翘花在初春时节已迎风开放,笑迎八方宾朋。早先不太注意,以为是野生的。及至此次笔会期间再次看到那么整齐的花枝时,我才意识到这是父老乡亲一枝枝移栽的,那一刻我几乎泪流满面:要是行道树倒还罢了,——那细如火香的连翘枝一路两行,没有丝毫的间隔,连成两条花廊,并保证枝枝成活,这得耗费乡亲们多少心血、汗水和精力呀!面对此景,我总会这样想:若干年后,当这两条花带长成“气候”,形成规模时,这一人造景观和漫山遍野的山花相互辉映,又该是一道怎样迷人的风景啊!仅仅是这一道花带,我已看出家乡父老为了改变石井面貌所下的决心有多大,拥有的信心有多强!
在黛眉寨风景区,有两条奇特的景区道路让人感慨良多。那就是电力宾馆背后通往山上的那段台阶,以及登黛眉寨时过去矿口的那段登山台阶。你猜怎么着?这两处登山台阶的每一级,都是用废弃的石磨扇铺就的。这一扇扇石磨,应该来自本地的家家户户。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民公社时期,由于贫穷,没有粮食加工机械,老百姓吃粮食全靠人力推磨或畜力拉磨,费时费力。一早上起个五更,到吃早饭时还磨不了几升粮食。就这儿,石磨在一个庄户人家,几乎被奉作神明,人称“白虎金星”。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常常告诫我们,那磨顶是万万不敢上去坐的,谁若是坐了磨顶,下雷阵雨的时候,是要犯“龙抓”的。不管家庭经济多么拮据,家家户户的石磨每年总是要锻上一两回的。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家家户户都有的石磨,才渐渐为一些粮食加工机械所取代,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当我们在登山的过程中,看到这一盘盘石磨被父老乡亲们义无反顾的抬到山上,铺在登山道上,让人们踩在脚下,一步步助人们登到高处,去展望远处那无比绚烂的美景之时,我在想:这一壮举,让乡亲们又该拿出多大的告别旧生活的勇气,从而满怀信心的走向未来呀?——难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没有丝毫的犹豫吗?难道他们就不怕社会生活有一天会出现反复吗?——他们绝对这样想过!只是他们坚信一点:明天会更好,未来只能越过越好,历史绝对不会倒退!
在荆紫山下通仙观院子里的碑林前,当我静静地伫立在一方方石碑前,穿越时空隧道,去探访、凭吊那一件件历史陈迹的时候,我的眼前分明浮现出了一个人的清晰形象!他叫陈耀文,原籍石井乡元古洞村,家住南腰村火石疙瘩组,是我的一个远房表姐夫,退休前系洛阳铁三中高级语文教师。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始终不忘回归故里,回报桑梓。所以,退休之后,他常常在繁重的各种社会兼职活动的间隙,回到故乡石井,和他的本家弟兄陈耀光一道,多次登临荊紫山,去查考一处处建筑遗迹,去抄写考证一块块碑记、石刻的内容,然后回到县上,利用他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奔走呼吁,整理文稿,希望家乡的人民政府能重修荊紫山的所有建筑,从而恢复荊紫山道教圣地的原有风貌。遗憾的是,当他的愿望最终变成现实的时候,他却先一步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陈耀文先生在天有灵的话,看到今天家乡的巨大变化,他也许还会深感欣慰,并吟诗作赋,记此盛事的吧!
由他,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个人。2002年暑假回乡,我曾到龙潭大峡谷一游。当时龙潭峡谷的开发力度还不大,游人不少,可吃饭的地方却实在不多。中午返回时,为了略尽“地主”之意,将方便让给外地游客,就到村中我的一位老师家里去蹭饭。闲谈中提到中午在刀碑石前遇到了时任新安政协副主席的拓文敬先生时,我的老师充满敬意,不无感慨:“你不知道,咱这景区能够开发到现在这般模样,与县领导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拓主席,前几年刚准备开发时,他往这跑的回数多着哩!”这也难怪,就在此次笔会上,我还有幸拜读到拓主席的又一力作——《发现新安》,热烈奔放,激情似火。那一篇文思泉涌、热情洋溢的自序《掀起你的盖头来》就是他当初率先吹响的一支向新安旅游开发进军的冲锋号!也是他献给新安大地母亲的颂歌!因为他是新安人民的儿子!
其实,像这样的人,像这样的赤子,新安何止十个百个,千个万个?那天,在龙潭峡景区白云湾附近,我遇到了一位初中时的同学。20多年不见,分外亲切。我按家乡人见面的习俗,顺手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一支香烟,恭敬递上,谁知他竟连连摆手:“景区不许抽烟,要罚款的!”我调侃道:“不至于那么严重吧?”他一脸虔诚地说:“这是规定,谁都不能例外。再说,这也是为了咱们好啊!”“这也是为了咱们好啊!”这话说得多么好啊!——只有身为龙潭沟村民的人,只有身为石井乡公民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出这话里饱含的幸福、骄傲与自豪!
在刀碑石观景台上,我见到一位景区卫生员。五六十岁年纪。当我问他老人家一月领多少工资时,他高兴地说:“五六百!”一脸的祥和满足!我知道,在此之前,象这样的老者,一个月拼死拼活,撑死也就200元收入。现在吃吃转转,走走看看,不出死力,不干重活,轻轻松松,稳稳当当,收入这么多,他们怎能不高兴、不满足、不热爱景区的一草一木呢?
看着眼前这亦真亦幻,似梦非梦的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里的一切,我不禁感慨系之!同乡先贤、《竹波诗草》的作者李筠先生,在他的《龙潭奇观记》中曾这样描绘过龙潭奇观——
“潭之名无所稽。潭约亩许,环周山岩嶙峋,杂木丛生。其水幽黑,蛟龙潜伏。晦明沉暗,阴森朦胧,不禁毛发悚然,惊愕异常。潭西峭壁数十仞,势如刀切。飞流当空,下泻于龙潭之中,澎湃轰隆,响震山谷。望之如幅布张空,白虹拖地,名之曰:‘瀑布’。可谓奇观也。”
同时,在同一篇文章中,他老人家也曾抒发过这样的感慨:“盖景缘人而彰,人缘景而显,二者极相需也。斯潭生于深山幽谷之所,人所罕至,虽有二三适至者,亦无因而述作,故斯景之奇,黯然而不彰也,悲夫!”
李老先生系荆紫山南麓太平庄村人,仙逝于1983年。我想他老人家若九泉有知,龙潭大峡谷现已被开发成为世界闻名的地质公园,定会欣然瞑目,含笑九泉
延伸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写景作文发现别样风景900字集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8-23
春意盎然 近日来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冬天在不经意时就消失了,春天在人们的祈盼中正缓缓向我们走来,一缕缕春风吹来,大地瞬息苏醒了,大地睁开惺忪的眼睛,在它的嘴角荡漾着酣梦后的满足,露出一丝浅笑,正轻轻的舒展着眉宇,扭动着身躯呼喊着万物复苏。 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大地唤醒了土壤中的小草,小草急忙露出它那细写景 -高三写景
2020-09-02
不知怎的,在一年四季中,我偏偏喜爱那寒冷的冬季,也许是在温暖的南方,冬日短暂、下雪极少的缘故吧!于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和友人们一起来到北里荒赏雪!百里荒是一因草地而闻名的景点,后因《山楂树之恋》的拍摄而推波助澜。听说那里有山楂树,那里有清新的空气,那里有迷人的雪,人们便纷至沓来,观景、赏雪,写景 -高三写景
2020-03-25
校园春色 柔柔的阳光暖暖地照耀着。杨柳依依。微风习习。鸟语花香。天空更加瓦蓝,大地到处有新生命在萌发,春风所到之处唤醒勃勃生机。这几日就是暖和,萧条了一冬的校园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杨树的青枝浸润在春风里才几天,那些嫩绿的小芽儿早已耐不住寂寞,她们钻出树皮站在枝头悄悄地笑着,一片两片三片,仰着头写景 -高三写景
2019-12-31
乡村晨曲若问你:清晨睁眼醒来,你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关键是回答的内容是什么?今天是星期六本可以睡个懒觉的,可已习惯了早醒想睡也睡不着了。朦胧中听到几声喜鹊叫,一定是它们成群飞过我的窗子,落在我家南面几十米远的几棵大树上开演唱会呢。清晨的玉米地里静寂而神秘,更衬托出这一群高傲的写景 -高三写景
2019-12-31
春色正浓 清明刚过几天就能明显感受到浓浓的春色了。站在门前望着田里的麦苗一天比一天茁壮起来,从冬天时的一片死寂突然变得如此生机盎然,你若静静地看着它们,尤其是在朝阳初升的清晨看着它们从夜的美梦里渐醒,那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啊:金色的阳光一点儿一点儿变浓,它们像金色的纱缦从天际撒下,普照着大地,小小写景 -高三写景
2019-12-31
寒冷的冬天终于走了,春悄然来临。我和两个妹妹约好,迎着初春的晨风,踏入了十几年未曾再去的家乡那迷人的梨花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美丽的诗句,带着春的色彩,流连梨花的魅力,曾多少次想回到她的身边,只因回去匆忙,错过了春季,而今再次投入她的怀抱。梨花沟在小村不远处的一个幽静的地方,过写景 -高三写景
2019-12-25
今下午不忙,和老李一道去湖边钓鱼去。这是年后第一次去钓鱼。风和日丽,虽然树木还没发芽,但野地里的荠菜已经开了花,那小小的洁白的花顶在高高的茎上,春的气息已被它传递的淋漓尽致。一群波尔山羊悠闲地在野地里寻找啃食着野菜,几个八九岁的孩子在羊群不远处相互追逐,嘻戏打闹,两个大姐拿着方便袋,边走边低头找寻写景 -高三写景
2019-11-19
连续几天风大,在家窝着没出门,加之清明节的来临,心情郁闷。出了村子,一到野外,我的天!真的是傻眼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没经我允许,就已穿上了新装,那一抹抹嫩黄的新绿,随风摇摆,那样的抢眼!粉白的杏花开的沸沸扬扬,桃花不甘心落后,也已含苞欲放,桃叶被吵醒了,探出小脑袋偷偷地观望。杨写景 -高三写景
2019-11-19
难 忘 海 南 行从小生活在沃土千里的北方,一直对浩瀚无际、碧波万顷的大海充满了无尽的向往。就在去年暑假时,我们全家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云海苍茫的海南。【开门见山+交待缘由式开头】学会词语能修饰,处处修饰的特点,使文章华美亮丽!海南一年风景如画。特别是海景让我心潮澎湃流连忘返。湛蓝如洗的天空中飘写景 -高三写景
2019-10-19